大道论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帖子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回复: 0

浅谈邵勇《易学》中的哲学道理

[复制链接]

4

主题

5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3-1-11 21: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历史哲学”主要指探讨历史发展规律或过程研究历史认识方法和性质的哲学理论它侧重讨论历史演变的动力、过程和规律历史认识、历史理解的性质等问题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历史理论也非常丰富北宋邵雍在建构自己象数易学体系的过程中就阐发了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我们暂且称之为易学历史哲学。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北宋时期的著名易学家邵雍的著述主要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和《渔樵问答》等《皇极经世》又名《皇极经世书》,朱伯昆先生认为“其所谓‘皇极经世’,即按三皇所立的至高法则观察和推测人类历史的变化以御世因为此法则为伏羲氏所立故又称其易学著作为《皇极经世》”因此《皇极经世》可以说是邵雍系统阐发自己历史哲学的一部书在此书中他以阴阳消长的方式探讨了宇宙自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希望通过发明“三皇之道”,为人类的历史规划一幅理想蓝图邵雍另著有《伊川击壤集》,此书所收皆其“自乐”和“乐时”之诗在此书中邵雍认为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至理”存在达此至理就能洞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妥善对待自己的人生际遇获得精神上的“安乐”,其中也表达了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下面我们结合上述两部书对邵雍象数易学中的历史哲学重点是关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作一个初步探讨,我们认为历史事件虽然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但历史事件所体现出的历史之理却有可能重演历史的发展不是盲目的历史事件的个别性和唯一性并不排斥它与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其它历史事件有相同或相似的发展规律历史研究如果不能找出这种规律性那么这种研究对于人类来说也就价值不大在复杂多变的历史现象中找到某种规律以便人们能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做出准确判断这应该是邵雍易学历史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出发点邵雍易学着重解释了《周易》八卦和六十四卦方位旨在从《周易》纯象数的概念形式中推导出一套先验的历史发展模式以说明天地间阴阳两气的消长过程和规律其中就对宇宙自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邵雍说:“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错者明交错而成六十四卦也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也”所谓“天地定位”一节指的是《周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邵雍认为此图是说明伏羲先天八卦方位的伏羲八卦方位图体现了天地间阴阳消长之理图中震一阳离、兑二阳至乾三阳为阳之息表征天道顺而左行;巽一阴坎、艮二阴坤三阴为阴息过程表征地道逆而右行乾之三阳乃由震一阳离、兑二阳顺而至以乾为本位则数往者顺皆为已生之卦故云数往者顺坤之三阴以巽一阴坎、艮二阴逆而至以巽一阴为本位则坎、艮二阴坤三阴皆为未生之卦故知来者逆。



《周易》六十四卦方位圆图是由八卦方位图加以推衍而形成的邵雍认为:“夫《易》根于乾、坤而生于婚、复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婚自兹而无穷矣”“乾以分之坤以合之震以长之巽以消之长则分分则消消则翕也乾、坤定位也震、巽一交也兑、离、坎、艮再交也故震阳少而阴尚多也巽阴少而阳尚多也兑、离阳浸多也坎、艮阴浸多也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故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婚是以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婚也自婚至坤为阴含阳自复至乾为阳分阴;坤、复之间为无极自坤反婚为无极之前”六十四卦圆图也是阴阳的消长图但它比伏羲八卦方位图更为详尽它也以乾、坤两卦为诸卦之祖所谓“乾坤定位也”;乾分阳至坤坤合阳于乾乾交坤而为复复卦内卦为震代表一阳长;坤交乾而为姑婚卦内卦为巽代表一阳消阳长则分分则阳消而为阴所翕这就是“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婚”、“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其它卦皆由复、婚两卦而生复卦为一阳生自复至无妄八卦其内卦皆为震;婚卦为一阴生自婚至升八卦其内卦皆为巽;这就是说乾分阳坤合阳乾、坤一交成震、巽也即“震、巽一交也”,震、巽为乾坤一交故震阳少而阴尚多巽阴少而阳尚多自明夷至同人八卦其内卦皆为离;自临至履八卦其内卦皆为兑;自讼至师八卦其内卦皆为坎;自遁至谦八卦其内卦皆为艮;这就是乾、坤再交也即“兑、离、坎、艮再交也”,兑、离居左而阳爻浸多坎、艮居右而阴爻浸多以十二消息卦论则复卦为一阳生至临卦为二阳生泰卦为三阳生大壮为四阳生夫卦为五阳生至乾卦则为阳之极此即“阳起于复”;此后婚卦为一阴生遁卦为二阴生否卦为三阴生观卦为四阴生剥卦为五阴生至坤卦则阴至于极盛此即“阴起于婚”,至坤则一个周期的阴阳消长结束坤、复之间为阴尽而阳生之时既非阴亦非阳故称“无极”,所以自坤反婚为无极之前无极之前诸卦皆坤翕乾之阳而成故为“阴含阳”,复为“一阳来复”,由复至乾诸卦为“有象之后”,皆乾分阳并纳坤之阴而成故为“阳分阴”左半圆为阳长的过程自复至乾从复之一阳至于乾之六阳;右半圆为阴长的过程自婚至坤从姑之一阴生至坤之六阴“复至乾凡百一十有二阳;婚至坤凡八十阳;婚至坤凡百一十有二阴;复至乾凡八十阴”左半圈三十二卦阳爻共一百一十二阴爻八十;右半圈三十二卦阴爻一百一十二阳爻八十“乾四十八而四分之一分为阴所克坤四十八而四分之一分为所克之阳也故乾得三十六而坤得十二也”乾宫八卦每卦六爻共四十八爻但阳爻只有三十六另有十二爻为阴爻;同样坤宫八卦每卦六爻亦有四十八爻但阴爻只有三十六另有十二爻为阳爻;邵雍认为这是乾宫十二阳爻入坤宫坤宫十二阴爻入乾宫所至“乾三十六坤十二离、兑、巽二十八坎、艮、震二十”就阳爻而言乾宫八卦有三十六阳爻坤宫八卦有十二阳爻其它六宫如离、兑、巽三宫都各有阳爻二十八坎、艮、震三宫都各有阳爻二十圆图左属阳从震宫之阳爻二十至离宫、兑宫之阳爻二十八至乾宫之阳爻三十六阳为顺增而阴为递减;圆图右属阴从巽宫之阳爻二十八至坎宫、艮宫阳爻二十至坤宫之阳爻十二阳为递减而阴为顺长这就体现出“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阳在阳中阴在阴中皆顺行”的阴阳消长规律。
邵雍认为《周易》卦爻象的变化可以表征宇宙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这些易图人们不仅可以顺而知往还可以逆而知来通过对《周易》八卦和六十四卦方位圆图的考察邵雍认为宇宙自然之理与人类社会发展之理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表现在:



一、伏羲先天八卦图
六十四卦圆图等所表征的卦气说体现了天地自然阴阳之气的消长说明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循序发展;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相似的历史发展规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以道化民”、“以德劝民”、“以功教民”、“以力率民”的皇、帝、王、伯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邵雍认为《周易》八卦和六十四卦圆图说明了天地间阴阳两气的消长规律阴阳两气的消长形成了天地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更迭;圣人法天而行以《易》、《书》、《诗》《春秋》“四府”尽民之性对于大自然的春、夏、秋、冬邵雍以生、长、收、藏来论;所以圣人之四府邵雍也以生、长、收、藏来论他说:“夫昊天之尽物圣人之尽民皆有四府焉昊天之四府者春、夏、秋、冬之谓也阴阳升降于其间矣圣人之四府者《易》、《书》、《诗》、《春秋》之谓也礼乐污隆于其间矣春为生物之府夏为长物之府秋为收物之府冬为藏物之府号物之庶谓之万虽曰万之又万其庶能出此昊天之四府者乎《易》为生民之府《书》为长民之府《诗》为收民之府《春秋》为藏民之府号民之庶谓之万虽曰万之又万其庶能出此圣人之四府者乎昊天之四府者时也圣人之四府者经也昊天以时授人圣人以经法天天人之事当如何哉”生、长、收、藏是天地生万物的形式圣人拟天道而为人类社会立法万民于此得以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圣人“生”万民圣人法昊天之理而行以《易》、《书》、《诗》、《春秋》四府行生民、长民、收民、藏民之功不同时期圣人立法的差异反映出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态邵雍说:“善化天下者止于尽道而已善教天下者止于尽德而已善劝天下者止于尽功而已善率天下者止于尽力而已以道、德、功、力为化者乃谓之皇矣以道、德、功、力为教者乃谓之帝矣以道、德、功、力为劝者乃谓之王矣以道、德、功、力为率者乃谓之伯矣”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皇、帝、王、伯四个主要阶段其中三皇时代以道化民;五帝时代以德教民;三王时代以功劝民;五伯时代以力率民人类历史的发展形态主要取决于统治者以道、德、功、力来化、教、劝、率天下等的不同形式这些形式依次出现所反映的规律和伏羲八卦方位图和六十四卦方位圆图反映的阴阳消长之理是一致的。

邵雍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进行了考察认为人类社会由三皇、五帝至三王、五伯的发展与自然界一样体现出了生、长、收、藏的运行规律三皇时代统治者“以道化民”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有如老子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邵雍说:“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夫自然者无为无有之谓也无为者非不为也不固为者也故能广无有者非不有也不固有者也故能大广大悉备而不固为固有者其唯三皇乎是故知能以道化天下者天下亦以道归焉所以圣人有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斯之谓欤?”

三皇所处的历史阶段统治者以道化天下天下亦以道归之崇尚“自然”邵雍在这里将老子关于道体的自然、无为与《易》的变异相结合来说明道体的广大悉备、变化莫测道不仅是同一性也是异化性三皇“同意而异化”,道有“同意”和“异化”两个方面“同意”表示历史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异化”表示历史的发展性“同”与“异”的对待、流行是道之“自然”,所以道之自然也可以称之为“无为无有”所谓“无为”,邵雍认为非不为也乃不固为也不固为才能有变化、发展人类历史的内涵才能不断得到丰富才能“广”所谓“无有”,邵雍认为非不有也乃不固有也不有则不能生不固有才能生生不息才能“大”相反“固为”、“固有”则没有变化老子关于道体的自然无为、无有被邵雍解释为非不为、非不有乃“不固为”、“不固有”,而道的这种“不固为”、“不固有”的异化性也就论证了历史是生成的、展开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邵雍认为“三皇”时期“以道化民天下亦以道归之”,圣人作《易》以赞之五帝时代统治者“以德教民”邵雍说:“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夫让也者先人后己之谓也以天下授人而不为轻若素无之也受人之天下而不为重若素有之也若素无素有者谓不己无己有之也若己无己有则举一毛以取与于人犹有贪鄙之心生焉而况天下者乎?能知其天下之天下非己之天下者其唯五帝乎?是故知能以德教天下者天下亦以德归焉所以圣人有言曰: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其斯之谓欤?”“五帝”时期人们重“德”、尚“让”,先人后己不计较己无己有无贪鄙之心统治者知天下非一己所有故能“以天下授人而不为轻”,“受人之天下而不为重”这是“天下为公”的时代没有“己无己有”的私有观念统治者以德教民民亦以德归之故可以“垂衣裳而天下治”邵雍认为相比于三皇时代“以道化民”,重“自然”而言五帝“以德教民”,尚“礼让”的历史形态则等而次之邵雍认为《书》之中体现有圣人此意。

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三王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统治者“以功劝民”,重“功”、尚“政”邵雍说:“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夫政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之谓也天下之正莫如利民焉天下之不正莫如害民焉能利民者正则谓之曰王矣能害民者不正则谓之曰贼矣以利除害安有去王耶以王去贼安有弑君耶是故知王者正也能以功正天下之不正者天下亦以功归焉所以圣人有言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其斯之谓欤?”邵雍训政为正正为利民三王之所以称之为王就在于他们能利民能利民者为正并可以称之为王相反害民者为不正谓之为贼为利民而除去害民者不是“去”王、弑君王者之所以为王乃在于他们能以功利天下正天下之不正故天下百姓亦以功归之称之为王所以邵雍赞成“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认为三王都是顺天应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王者“以功劝民”是三王统治时期的基本特征圣人以《诗》以喻之。

人类历史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五伯时期的“以力率民”这一时期重“力”、尚“争”,以力争利取利不以义邵雍说:“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夫争也者争夫利者也取以利不以义然后谓之争小争交以言大争交以兵争夫强弱者也犹借夫名也者谓之曲直名也者命物正事之称也利也者养人成务之具也名不以仁无以守业利不以义无以居功利不以功居名不以业守则乱矣民所以必争之也”“以力率民”必尚争争的手段或以言、或以兵以强弱来定胜负这一时期的各种争利行为也还借重于“名”,名本来是用来“命物正事”的手段但求名不以仁则名不正利乃“养人成务”的工具但取利不以义则利不正由此“利不以功居名不以业守则乱矣”对于五伯所处的时代邵雍以“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啞人凶武人为于大君”来形容之认为天下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五伯时期圣人作《春秋》讽世表明大道已“藏”而不显五伯以力率民力不足则沦为夷狄若由夷狄而至于禽兽则人类文明就衰落了。
邵雍关于皇、帝、王 、伯等政治统治形态推移的历史哲学思想 ,其核心的内容是人性和道德善恶的问 题 。统治者人性、道德善恶观念的变化,导致其政治统治方式的变化,从而导致 民情、民风的变化,这种 变化带来了历史的推移和演变。这种道德善恶的观念的变化亦遵循阴阳消长的规律 ,可以用伏羲先天 八卦图、六十四卦圆图等所表征的卦气说来说明之 。他说 :“三皇 ,春也 。五帝 ,夏也。三王 ,秋也。五 伯,冬也。七国,冬之余冽也 。汉王而不足,晋伯而有余 。三国,伯之雄者也 。十六国,伯之丛者也。南 五代 ,伯之借乘也。北五朝,伯之传舍也。隋 ,晋之子也。唐 ,汉之弟也。”(第 634页) 阴阳两气消长成 大 自然的春夏秋冬,善与恶的阴阳消长成皇帝王伯政治形态的更迭。邵雍把人性道德善恶问题作为历 史哲 学的重 要 问题 。他说 :“三 王 ,尚行 者也 。五伯 ,尚言 者也 。 尚行者 ,必入 于义也 。 尚言者 ,必 入于利 也。义利之相去,一何远之如是耶。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 。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言之于 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于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聪明,犹不可欺,况神之聪明乎? 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 ,不若无愧于心 。无 过易,无身过难 。无身过易,无心过难。 心既无过 ,何难之有?吁,安得无心过之人而与之语心哉 !是故知圣人所以能立乎无过之地者 ,谓其善 事于心者也。”幻邵雍认为,三王尚行 ,王伯尚言,尚行则入于义,尚言则人于 利 。统 治者要 尚义不 尚利 ,以至善之 心待 天下 之 民。尚义不 仅是一种行 为 ,也 是一 种心性 的修养 。对 于 尚义,邵雍认为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 ,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圣人善事于心,所以能立于无过之地。 由对外在言行的自我约束 ,过渡到加强 自我 内在心性的修养,这是儒家心性哲学的重要特征。由此出 发 ,在政治 统治 中 ,邵雍认 为统 治者要 强调 德而 不是 仅仅 强调 力 ,要强调 王 道 而不 仅仅 是 霸道 。以力 胜 人,人亦以力胜之 ,这是规律。不顾德义 ,只凭力来胜人 ,则不是人道 ,而是把人降到了与动物同等的水 平。在这一点上,邵雍认为历史给人们提供过很多借鉴。历史上的一些政权旋起旋灭,原因何在?就在 于道德不施而企图以力来解决一切问题 。如秦统治的暴虐 ,使天下之民不堪忍受 ,刘邦和张良才有可能 起而将秦的统治推翻 ;假设秦的统治不是那么暴虐 ,民心还是 向秦,则历史上即使有十个刘邦 、百个张 良,也不能如秦之奈何。邵雍强调统治者要修德爱民,反对统治者仅从一 己之私利出发来对待天下人, 天下应该是天下人的天下,“王”与天下的关系 ,不是以天下来奉“王”,而是要以“王”来奉天下。要 以民 为本 ,时刻关心民之生计 。邵雍在其《秋怀三十六首》中有云 :“国命在乎民,民命在乎食。圣人虽复生 ,斯言固不易。”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命运是紧密相联的。邵雍虽然也承认有天命 , 但邵雍认为天命并不是不可更改的,因为天命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民命 ,是由惠民、怀民、积功累行而来 的,“天命亦未始不由积功累行。圣君艰难 以成之,庸君暴虐以坏之。是天欤?是人欤?”就 好 比历史 上 的一些 圣贤之 君艰难 创业 ,国基 由此而创 ;而庸君 的暴虐 之行直接 导致 了 江山易主。这到底是由于天命?还是 由于人为?应该说 ,这主要是 由人为所造成的。邵雍认为语天命 必须在尽人事的基础上 ,才是合理的。夏禹以功有天下,夏桀以虐失天下。殷汤 以功有天下 ,殷纣 以虐 失天下 。周武 以功有天 下 ,周 幽 以虐失天 下 。三者虽 时 不 同,其 成 败之 势则 一 。所 以 ,天命 非 “常”而不 变,统治者只有修 己之德才能顺天应人。邵雍区分皇帝王伯四个历史的阶段 ,就其实质而言,体现的是 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的道德伦理观念。在邵雍看来 ,划分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推动人类历 史 发展 的深层 动因等等这 些 问题 都可 以和人性 、道德 善恶 的 问题联 系在 一起 。统 治 者是 否能 做到 内修 己德,外施仁政 ,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历史的进程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做出评判的标准在于人类 走向道德完善的不同程度,这亦是一种阴阳的消长,遵循与伏羲先天八卦图、六十四卦圆图等卦气说所 表 征的相 同或相似 的 阴阳消长发 展规 律 。因此 ,邵雍 在对 历史 发展阶段 的理解 中 ,始终 贯穿 了他 独特的 价值观和道德形上学的信念。大程子 曾称邵雍之学为内圣外王之学,部分原因也即在于此。



二、伏羲八卦方位图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圆图表征的《周易》卦之阴阳爻“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阳在阳中阴在阴中皆顺行”的运行法则是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共同遵循的法则人可以有意识地循着这种法则去改变或创造自己的历史,无论是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圆图其卦爻变化模拟的是阴阳二气消长变化的过程与规律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可能导致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是阳胜于阴阳多阴少;一种是阴胜于阳阴多阳少阳胜于阴则事物的总体属性呈现为阳性的特征如伏羲八卦和六十四卦圆图的左半圈;阴胜于阳则事物的总体属性呈现为阴性的特征如伏羲八卦和六十四卦圆图的右半圈具体说来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圆图阴阳消长的规律为“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阳在阳中阴在阴中皆顺行”,就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而言也存在“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阳在阳中阴在阴中皆顺行”的规律邵雍说:“虽圣君在上不能无小人是难其为小人虽庸君在上不能无君子是难其为君子自古圣君之盛未有如唐尧之世君子何其多耶?时非无小人也是难其为小人故君子多也所以虽有四凶不能肆其恶自古庸君之盛未有如商纣之世小人何其多耶?时非无君子也是难其为君子故小人多也所以虽有三仁不能遂其善”天道与人事是相通的天有阴阳人有邪正圣君之世不能无小人庸君之世不能无君子这就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君子当道则为治世唐尧之世朝中亦有共工、鲧等四凶但在尧之世朝中君子得势四凶不能逞其恶反而能辅圣贤之君以治世故尧之朝不绝四凶这就体现了“阴在阳中阴逆行”,“阳在阳中顺行”的规律;同样小人当道则为乱世但商纣之世亦有比干、箕子等三仁只是因为小人得势三仁不能遂其善这体现的就是“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阴中顺行”的规律阳顺长则阴逆阴顺长则阳逆人类历史的发展也具有了“顺”与“逆”两种属性一种是阳胜于阴的进步和向上这是阳顺长而阴逆的阶段;一种是阴胜于阳的退步与沉沦这是阴顺长而阳逆的阶段如邵雍结合六十四卦圆图所说:“天地之气运北而南则治南而北则乱乱久则复北而南矣天道、人事皆然推之历代可见消长之理也”在此图中地支子配坤坤为阴之极阴极则阳必复生所以“阳生于子中”;同样地支午配乾乾为阳之极阳极则阴复生所以“阴生于午中”所谓“北而南”,指的是六十四卦圆图中左半圈从子至午阳长的过程阳长而阴逆阳气不断增长表征天下将大治;所谓“南而北”,指的是六十四卦圆图中右半圈从午到子阴长的过程阴长而阳逆阴气不断增长则表征天下将大乱历史的运动是双向的阴阳是互为消长的因此历史不仅是由不合理向合理的过渡由堕落向道德的过渡也可能由合理向不合理的过渡由道德向不道德过渡历史研究就是要探究这种过渡的原因和规律从而使历史尽可能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邵雍说:“复次剥明治生于乱乎?婚次夫明乱生于冶乎?时哉!时哉!未有剥而不复未有夫而不婚者防乎其防邦家其长子孙其昌是以圣人贵未然之防是谓《易》之大纲”《易》所体现的人类社会治乱兴衰之理就是复中有剥阳中有阴婚中有夫阴中有阳;治世中既有君子也有小人治世有向乱世转化的可能性乱世中既有小人也有君子乱世也有向治世转化的可能性;治世之所以为治乃在于阳顺进而阴逆行君子长而小人消阳胜于阴;而乱世之所以为乱乃在于阴顺进而阳逆行小人长而君子消虽有君子不得为用因此圣人和君子要贵未然之防。

邵雍强调人为努力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为人类的历史并不必然经历一个先天注定的发展过程因为在历史的发展中人并不是消极的受动者人为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被称为“三才”“人之贵兼乎万类自重而得其贵所以能用万类”“能循天理动者造化在我也”人的历史不同于自然的历史就在于它的可变革性如果人在历史的发展大势面前无能为力人就不可能被称为万物之灵当然邵雍认为要影响和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首先必须遵循一定的发展程序需要给历史以时间邵雍说:“仲尼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也!自极乱至于极治必三变矣三皇之法无杀五伯之法无生伯一变至于王矣王一变至于帝矣帝一变至于皇矣”民之情好生而恶杀治世无杀乱世无生由乱世至于治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历三个时期即从伯一变而至于王由王一变而至于帝由帝一变则至于皇历史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某个具体阶段有着特定的治理方法和目标如在五伯之乱世圣人则要行《春秋》之法而不能行三皇之道这就是得正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躐等不能主观随意对历史去加以改变即便是圣人孔子在世他处于春秋五伯之时亦没有能力直接将伯之世改造为三皇之世因为历史是具体的理想与现实不能混同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应该采取特定的治理方法就好比在自然界春不能行秋之令夏不能行冬之令;人类社会中伯之世也不能行三皇之政三王亦不能行五帝之政法虽为正错令行之则为邪历史的发展是一种有规律的阴阳消长人们可以发现并有意识地循着这种规律去改变世界及其历史故“变从时而便天下之事不失礼之大经变从时而顺天下之理不失义之大权者君子之道也”人们只有掌握了历史演化的规律通过“长君子”、“消小人”,防患于未然才可能使人类社会达到长治久安而《易》就是圣人长君子、消小人之具“夫《易》者圣人长君子、消小人之具也及其长也辟之于未然及其消也阖之于未然一消一长一阖一辟浑浑然无迹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其次邵雍虽然肯定有大德大位的圣人可以引领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方向但这也是有条件的“大过本末弱也必有大德大位然后可救常分有可过者有不可过者有大德大位可过者也伊、周其人也不可僭也有大德无大位不可过也孔、孟其人也不可诬也其位不胜德邪大哉位乎!待才用之宅也”邵雍更多地把圣人改变历史所需要的条件理解为“德”与“位”,“德”是指圣人个人内在的品德、品行“位”则是圣人所处的外在历史条件包括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圣人个人的政治地位等历史上伊尹、周公之所以能对人类历史发展施加影响是因为他们既有“德”,也有“位”;而孔子、孟子虽有“德”但无“位”,故其功不同于伊、周因此历史也不是随便就能加以更改的而是需要各种前提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有内外两个方面“内”指统治者内在的品性‘外’指其所处的外在的政治时势和地位圣人之“位”与“德”必须结合才有可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施加影响所以他感叹道:“苟有命世之人继世而兴焉则虽民如夷狄三变而帝道可举!惜乎时无百年之世世无百年之人比其有代则贤之与不肖何止于相半也!时之难不其然乎人之难不其然乎!”


后记:
邵雍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史是一种政治形态的推移史是皇、帝、王、伯乃至夷狄等等这些政治统治形态的过渡史这种把政治形态作为历史的基本单元的做法是中国历史哲学的一个传统从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到汉代董仲舒的“三统”、“三正”等学说均是如此当然邵雍的政治形态历史观又不仅仅注目于这些表面的、业已生成的政治形态的推移同时也深入到这些现象的背后去探求人类历史发展乃至自然宇宙演化背后的决定性因素希望通过对某种具体历史现象的考察发现存在于其背后的、起主宰作用的更为根本的规律来历史中的治乱之因是什么?天下何以乱?何以治?如不深切思考之则会陷入历史的盲动性中无论邵雍的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图等都认为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种有规律的阴阳消长宇宙自然的历史因阴阳之消长而有开物、有闭物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因善恶的阴阳消长而由盛趋于衰或由衰趋于盛从理论上讲历史不仅仅是阳消阴长“一代不如一代”;通过人自身的努力也可能阴消阳长“芝麻开花节节高”,使后代社会的发展超过前代的水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只要懂得阴阳消长之理、理解历史兴衰之因人们就可能在历史发展的大势面前有所作为可能由自己来主宰和决定自己的命运。
参考文献:
[1]朱伯岜.易学哲学史[M].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5.
[2]邵雍.皇极经世[M].张继禹.中华道藏 :第 17册 [z].北 京 :华夏 出版社 ,2004.
[3]黄宗羲.黄宗羲全集 :第 3册 [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6.
[4]邵雍.伊川击壤集[M].张继禹.中华道藏 :第 25册[z].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4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29 13:06 , Processed in 0.16073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