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回复: 1

何以为道,道《道德经》说的道指的究竟是什么?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9-21 10: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上有很多未解之谜,佛教,道教,玛雅人,金字塔等等....真实存在却又如此虚幻让人无法去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的很多事实,
      现在我要讲的便是道,到底道是什么?道其实就是道路的道,道,可道,非常道,便是道这东西,可以说出来,却又不是平常理解的那种道,平常理解的那种便是道路的道,道,其实也是道路的道,这道要靠走,却又不知道该往哪走,因为道有尽头,却没有通往尽头的路,所经历的便是道,尽头是什么?尽头便是本源,道走到尽头之后回归本源,从而升华,这便是古代当初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任何一件物品,任何一件事物,一个东西,都可以给他命名,命名即是给这东西一个定义,但这又不是这东西本来的名字,因为没有其他人来给它命名,所以它便是这个名。佛教中也有类似的说法《金刚经》里的非众生,是名众生。因为人本来便不是人,只是我们把自己称为人罢了,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把一种瓜称为青瓜(有的叫黄瓜,有的有其他叫法)这种称之为青瓜的瓜,真实名字不一定是青瓜,只是起了一个名字叫青瓜而已。就好像有评价一个人是善,必然会有另一个恶作为标准,否则便难以辩其是否为善或者是否为恶,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为何物,便是无与有,此两者,两个相对的东西,用其他说法便是可以说是两个相反的东西,为何是同出而异名,同出理解为一起诞生的东西而分开两个名字,那么这两个是否是一起诞生的,比如,你有钱么?有的时候是有,没的时候便是没有,没有可以用无代替,除了这两个情况不会有第三个情况,这便是同出一辙而有不同的名字。将这个意思结合混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来理解,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便是感叹,众妙之门便是发现一些奇妙东西的大门。而佛家也有类似的说法,不信?看《心经》里的这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人会觉得看不懂,没关系,了解一下佛家里色代表什么,空代表什么就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佛家修的是心,遁入空门,忘掉七情六欲便成为空,这个大家都知道吧,那么什么是色,此色非彼色,心非空之前便是意味着色,因为心有欲望,有七情六欲,舍弃这些便能达到空,舍弃不了心便依旧存在色。便是依然无法释怀七情六欲,我们说一个人出生时心是空的,经历过一切之后变成了有色的,再通过修行回到空的境地,便是遁入空门。我也不知道佛家是怎样修行的,没必要提了,但目标是一样的,(为何佛家也是这个目标,看一下现在流传最广的金刚经与心经便能知道了,看不出来没关系,每个人的悟性都不一样,能悟便悟),
   单独说这章,因为这是开篇第一章,相当于总章一样,比如小说中楔子一样的。很多人觉得是小题大作,接下来继续看就明白了,
     道德经里的内容全都是围绕着两个重点来说的,便是何为道,何为圣,用万物的方式简述道,那么道化万物,在以万物的方式成就圣,便是所谓的道德经,有一种说法是道德经分为道经与德经,此种说法对也不对,错也不错,因为就像前面说的一样它的确分成两部分,以万物来简述道与以万物方式成就圣,达到这种程度的人便成就圣人,因为人们觉得圣人代表着好人,代表着德的至高标准,所以分为德经也不算错,
      无为之治,很多人认为是愚民政策,很多人却遗忘了某些东西,那便是这是在道的前提下体现出来的,不是要你直接便是无为而治,而是首先作为道,先要了解道,然后才入道,入道后才能理解什么是无为之治,入道便是愚?入道的都有大智慧,这是大家所认同的,那么大智慧的无为是愚昧的么?不是的,人人皆入道,那么人人皆无为,人人皆无为,又何来区分,所有人都遵循于道,回归道,回归自然,回归本源,探索何为本源,届时人人平等,所有人探究本源,而受其启发探究本源之后的路,何来愚之一说?因为无所为便是遵循道的本质,才能最终回归道,道法自然,便是如此,不去刻意去改变他,我们需要的是回归本质,就如同以万物的本质来简述道为何一般,所谓万物的本质便是回归于本源,而人的本质,便是应遵循万物的本质来达到这一境地,这种想法与佛家是一样的思想,因为成为佛家子弟都是一样的,无论任何年纪,任何社会地位,到了佛家这里便是佛门弟子,因为成就空的关系,没有年龄界限,没有各种各样的界限,都是从头开始,因为成为佛家弟子的那个时候便是刚接触到空,心都是一样的,很多人都保留着七情六欲入的佛门,所以会根据你的情况分配你到你需要的地方,佛门把这种做法称为功德,帮别人回归于空。就像我们现在老师教学生,老师获得一定的尊敬是一样的道理,佛家把这种尊敬的一种心态称作为功德的一种,而累积功德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为功德圆满,与成就圣人是同一种说法,
       巧合,也许是吧也不一定!
       而不巧,有人以道易道,利用这些道法,来膨胀自己的欲望,这些便是所谓前识者,什么是前识者,愚者,有远见的人,人为何会忍辱负重,因为有所求,所谓的有多重便是有多大求,然而这些虚妄一直被膨胀,老子称之为道之华,道的虚华,道的另一种反面体现,看似深得道之精髓,却不知与道越来越远,而前识者便是带动道之虚华的开端,也是愚之始。
   道里说得很清楚,人得真正的道,便是圣人,圣人仍是人,只不过是得到了道,知道了很多别人所不能理解的东西,圣人不是神,从来便没有特异功能,也没有特殊能力,只是会用道来处理世间事罢了,因为老子也不曾到达圣人的终点,所以也不知道圣人之后为何,他是希望有其他人能和他一样理解何为道,一起探寻人之本源,得道以得另一种道路。
    道德经里有人多圣人的标准,仅仅是标准罢了,就像大道理谁都懂,却没有几个人做得到一般,所以明道者与入道者是两种人,所以老子说了入道者教不了别人,明道者却并非一定要入道,却可以去教导别人,就像很多人做着佛教的事,结善缘,得善果,却未曾入佛一般,
      因为抗拒,抗拒别人的路,从而想走出自己的路,所以便诞生了道之华的人,这些人所走的路已经不能称之为道了,因为道最初便是为了回归本源而借鉴万物本质而创造出来的,失去了最初的道,现在所走的道已不再是道,是另一条未知的路,谁也不知道对错,这条路没有过去的人来给你答案,没有未来的人给你解惑,最终能走到哪,谁也不知道,因为谁也不知道终点在哪
   接下来,说下我的一些想法,没关系,看便看,理解便理解,能悟便悟,
     玛雅人说过人现在这个世界是情感的世界,我不在乎这些玛雅人如何,我只在乎他们所提出的情感的世界,那么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的么?我们从情感的方面来描述这个世界,生而为人,人组成家,家组成国,国组成天下,便是组成这个世界,人为何组成家?因为情感,情感里,你想对某人好,想保护某人,所以与他生活在了一起,便有了家的存在,家多了为何有国?因为情感,当多人想保护一人时,谁都想与他一起生活时,便产生了纠纷,而家便联合起来对抗,便有了部落,而因为情感,人的纠纷变为部落的纠纷,有纠纷便有成败,便有吞并,部落才会壮大,从而变为村,有村便有面子,丢了面子,情感便过不去,便有了村的纠纷,因为被情感所驱使,从而村子便是国家,国家存在,便有欲望的膨胀,不满足一国之家,便有了吞并天下的野心便有了天下的存在,这一切都是情感所导致的,这是从情感的角度出发的,
   所以便有一种说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看来并不是胡说,因为发现了这些东西,却难以描述出来,所以想出来的解决方法便是如此,因为看透这满目疮痍的世界。
   然而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个,我们皆知进化论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如今的社会,也是如今不可逆转的局势,说白了,也就是平常人不可逆转的局势罢了,大势所趋是因为没有突破大势的点,
  以道的说法来论的话,环境与人是相互依存的,环境造就了人,人造就了环境,不管哪一方先改变,另一方必将改变,而主导人的行为的便是情感,佛教遵循无欲无求,遁入空门,便是抛弃情感,道法自然,所谓的圣人之治亦是如此,这是巧合么?谁知道呢?
         既然是人类的情感创造了这个世界,那么是否人类的情感能创造不同的世界,便是平行空间的假说,这个世界是科技世界,要是人类的不曾接触到二进制,而发现道的本质,那么是否进去另一个不同的世界,所有人皆回归于道,追寻另一种生命形态。
    打个比喻,一个人幻想身上有特异功能是傻子,一群人幻想身上有特意功能是异想天开,一百个人幻想身上有特异功能是宗教,一千个人幻想身上有特异功能是宗教分化,若是所有人幻想有特异功能呢?那便是这个社会的另一种形态,这代人可能达不到,再过几代人,几十代人,几百代人,身上有特异功能这件事好像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不是么?人都是会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去改变的,而情感导致的这个世界,情感上有的,未来也未必不会有。
     有看懂的,有不同想法的便来论道,畏惧的便意味着失去,网络键盘手麻烦走远一点,不要浪费时间,因为没必要,有问题便来问,能答便答,也可以一起来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5-3-17 19: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秀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9 02:33 , Processed in 0.09144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