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回复: 9

修道天书 《天道奥义》道破天机(卷二)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3-4-12 10: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九章 何谓修道

「道」的本身,是看不见的,听不到的,也摸不着的,而确是先天地生,为万有的主宰。因道是最高的、无所不能的。「道」如同江河之水,源源滚滚,日夜流动而不停止,宇宙一切变化,都是「道」的表现。宇宙的本体便是「道」。一切由「道」而生,道先天地生,没有天地之先已有「道」。

道是宇宙万有的母体。道成人身,人身又返于道,所以,人若修道,得「道」升天,便是神,不会再像肉体的人。「道」是万有的主宰,修道即信仰宇宙的主宰,人人能修道,则可返本还原而升天。所以,人人当志于道,须要修道,因为人,如果能进入天道,求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有罪也可以免了。进入「天道」,便是「天人一体」,也是「天人合一」,是故,「道」为天下之贵,天下母也。

然则,「道」要怎样修呢?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可离开便不是道。生活就是「道」,把日常生活做好,就是修道。生活很复杂,不完全是善的,也有很坏的地方,所以必须谨慎,必须在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下功夫,这是说罪恶之来,都是从细微变来的,修道者,一定要对于许多细微处,加以小心,不要被魔鬼攒进来。

修道,须要实践「道」。道有德,就是道德,怎样讲呢?「道」是看不见的,但是至公至正的。而「德」是「道」的表现于外的,所以说︰凡大德是出自道。道德本是一个,道不可见,而德可见,所以修道就是修德。

什么叫德呢?「礼义廉耻」是德,「孝悌忠信」也是德。须要实践,空口说话是不会修德的。要想求道,以期生命的长存,高升于天,必要实践「道德」。持斋清口,减少杀孽,烧香念经,多行善事,都是自修之道,但必须身体力行,多立功德,宣扬正道,才是修道。修一分德,即进一分道,一定要有最大的德行,才能进于道,所以修德也就是修道也。

修道者,必须修「内圣」与「外王」。兹将内圣、外王,分别阐述于后。
「内圣」在克己,将自己先克制的很清洁,而无半点私欲,私是我执,欲是物执,能物我两忘。而后才可「见素抱朴」。当从致良知用功夫,良知本是人之原有,惜为物欲所蒙蔽,只要去掉私欲,则良知自然出现,即所谓「尽性」也。良知即性,复其本来的性,即致良知也。所以,意诚、心正、身修、即内圣之道,亦即修内果也。

「外王」在救世,牺牲自己的利益,以帮助别人。则兼爱之精神也。外王进道,原因在「起良能」。良能为宇宙的动能,此种动能,至大至刚,弥漫于宇宙之间,即浩然之正气也。凡是牺牲自己利益,而帮助他人,其良能必有所发挥。其牺牲愈大,良能的发挥亦必愈大。浅言之,亦即布施济困,乐助等之造功德,亦即造外功也。

良知良能,原是一体,静曰良知,动曰良能,修道者须静动双修,即内圣外王兼顾也。是故,「窒欲」为修道第一步功夫,欲净则可现出良知。欲之来,起于物,故修道者,必须无贪欲之心,即可远物也。亦即内圣之工夫。行功了愿,布施财物,即外王之工夫也。



今特引述五千年前,黄帝访道的一个例证,以开悟修道的诸子:

修道如种田
昔时,轩辕黄帝,平定天下,举行封禅大典。所谓封禅,就是封泰山以祭天,禅梁父山以祭地,就是祭天祭地的大典。有丰功伟业的皇帝,才能举行「封禅」。

当时泰山有一位修道之士,不详其姓名,但修道的境界,很是高深。他的修道方法,完全为入世的,很合乎一般人的需要,黄帝早知其人。黄帝举行封禅大典完毕后,即访这位修道士,却遍访而不得,遂下山西归。

在归途中,一日的中午,黄帝在路旁的树荫下休息,随从的军马很盛,一般民众多不敢接近,惟独有一白发老者,在田中除草如旧,头也不抬,眼也不睁,彷佛不知有大队军马经过,更不知黄帝驻跸。护卫的士兵,为了保护黄帝的安全,在驻跸的四围,不免要清理闲杂人。黄帝战榆罔、诛蚩尤,自有许多人心存仇恨,不能不防万一。对于种田的老农,自须驱之远去,老农毫不在意,漫为不理,兵士多无礼貌,拟强迫他离开。

老农曰︰「各处访我,今我在此地,反要驱我远去,奇怪的很。」老农遂荷锄,缓缓而去。士兵知黄帝访道,立刻将这位老农的话,传达给风后。风后马上追赶老农,因走的不远,很快的赶上。风后曰:「老先生,士兵失礼,多请原谅,我帝访君很久,今已遇老先生,可否与我帝一晤?」老农立住脚,笑一笑︰「我知道黄帝访我,我不忍他失望而去,所以今天来此相迎。」

风后很感激老农的意思,遂相偕,至驻跸的所在。斯时早已有人报告黄帝,黄帝正准备亲迎,适风后偕老农已至,帝便亲迎于帐外。

「士兵无礼,多请原谅。」帝向老农道歉。「荣辱无动于衷,一般之礼仪,何足介意。」老农也很客气。「寡人虽有天下,而好道,此次封禅,遍访天下有道之士,藉开茅塞,愿先生教之。」黄帝避席很恭敬的请教。

老农︰「我听说帝前年,曾不远千里,登嶝峒山,访问广成子,广成子是得道之士。想广成老仙,一定有宝贵的意见。本人乡野之人,日以种田为生,实在不明什么道?」
帝再拜曰︰「广成老仙讲养生,以抱神为第一要义。先生乃东方得道之士,久闻大名,必有更高的指示。」
老农︰「修道不是专为自己的得救,乃是在救世,帝居元首地位,既然济人民于水火,如能再建立万世的道统,功德更无量。本人乡野的农夫,力弱德薄,且时代转变,人心浇漓,更非一人之力,所可挽救的,愿我帝发最大愿心,救万世的苍生为幸。」
帝曰︰「榆罔时天下荼毒,蚩尤为虐更甚,赖天之助,得以平定,今天下无事,人民各安其生,我有志于道,愿为后世留一修道的规范,而久不得其妙要,请先生不吝珠玑,详示修道的方法。」
老农避席一揖︰「修道如种田,本人是农夫,从种田而悟道,敢不奉告明王。」帝亦避席再拜。(古人席地而坐,避席者,起立,表示恭敬之意。)
老农︰「种田须要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整理土地』,先将选择妥的土地加以整理、除草、翻土,使其整整齐齐,一根野草都没有。修道第一步,也当如此。心田当是一块肥沃地,不可浅薄,这是最重要的,把心里的私欲除掉,有一点私欲,都是阻碍,私欲就是魔鬼,不可亲近。要把旧日的一切不好的习惯洗掉,把新的精神振刷起来,才有进益。」
帝问︰「何以知是肥沃的心田?为什么要肥田?」
老农︰「心田的根基要厚,厚则根可深入,不易拔脱。有的土中多沙砾,好比心多杂念,自然不会多有收获。深厚乃可载大道,浅薄只能小成。」
帝曰︰「为什么一般人,不知注意深厚的心田?」
老农︰「一般人求速成,所见的很少。修道必用实功,不能存徼幸心理。世上外道甚多,其说,容易动人。大道平夷,一般人多不注意耳。」
帝曰︰「请问种田第二段功夫是什么?」
老农︰「种田第二段功夫『选种籽』。选一粒最好的种籽,下在土里,将来才能有好的收获。」
帝曰︰「修道的种籽是什么?」
老农︰「所谓修道的种籽,就是信什么道?世上道派很多,究意以什么道为正道,这是十分重要的。」
帝曰︰「今流行很多道派,有出世者,有入世者,有习内功者,亦有习外功者,五光十彩,令人不知所从。」
老农︰「因大道之关闭,已数千年,法门不免复杂。但真道不二,要从生活方面进修。生活的德行,即是人道的表现,故修德即修道,修道不能用什么法术。凡是用法术的,最后不免走到旁门左道。」
帝曰︰「果如先生所言,则修道也很容易,是成神也不难了。」
老农︰「骤听来,是很容易,但实际做到,亦非易事。譬如,以信论之,想要做得好,又多么困难。真信则坚定不移,信其为山,则是山,信其为水,则是水,信决定一切。只此一个字,即可得道,圣人教人均是从生活入手,生活即是道,离开生活,便无真道。」
帝曰︰「许多坏人,生活腐败,也是道的表现吗?」
老农︰「腐败的生活,那是罪恶,也是魔鬼,已经不是生活。生活是养人的,罪恶是害人的,所以称谓魔鬼。」
帝曰︰「宇宙万有,既然同出于道,为何又生出罪恶?」
老农︰「在后天的变化中,全凭阴阳的变化,阴则浊重,阳则清轻。浊重者则流为罪恶,清轻者则升为和善。宇宙的变化,不外消长盈虚,一起一伏。宇宙的本体,寂静不动,无善无恶。后天的运行,见于阴阳,始有善恶之分。魔鬼是由后天的习染中产生的。好似榨豆油者,不能无豆粕,所以善恶是对立的。有善就有恶,善恶也是相随的」
帝曰︰「魔鬼永远也去不掉吗?」
老农︰「阴阳世界,不免有对立现象,除非达于混元境界,否则,善恶是永不能分离的。如能增加善果,则魔鬼自可减少。」
帝曰︰「道既造生,又为何造死?使人不免生离死别的悲哀?」
老农︰「生无所从来,死也无所从去,整个宇宙不生不灭。所谓生死者,祇是消长的现象,死为新生的转变,非真有死,又何必悲哀。」
帝曰︰「选择一粒种籽,也不容易,须有圣人出来引迷津,否则,又向何处选种籽?」
老农︰「祇要把握住生活规范,不走入迷途,则离道不远。」
帝曰︰「请问种田第三阶段。」
老农︰「种田的第三阶段是『灌溉』,不灌溉则种籽枯死了,修道必须要灌溉。」
帝曰︰「什么是修道的灌溉?」
老农︰「每人都有向道的心,其向道的心,便是种籽的萌芽,惜不知灌溉,而多枯死土中。修道的灌溉,则是通灵,宗教多用祈祷方式,每日早晚都应当有祈祷。祈祷好似甘露,一次祈祷,即一次甘露的降下。」
帝曰︰「敢问种田的第四段功夫?」
老农︰「种田的第四段在『培土』,修道也须要培土。如不培土,则根脱于外,易于动摇。读经,听道,反省,均是培养功夫。培养至为重要,修道者多矣。而鲜有其成效,都是由于不知培养。时时培养之,才能滋长。许多修道之士一时兴高彩烈,而转瞬消沉下去,冷如冰霜,这样子,又焉能有成。」
帝曰︰「开花结果是最后的希望,修道在升天,不从生活上修养,又焉能升天?」
老农︰「所谓升天者,即升化,升化分多种。〈一〉随缘升化。〈二〉脱体升化。〈三〉本相升化。〈四〉幻化升化。这四种升化道理是︰

「随缘升化」-修道者明白生死之道理,知道我从何来,将来归到何处。并且把握住自己的心灵,死生不过是变化中的一个阶段而已。到如此的境界,便可随缘升化。

「脱体升化」-如秋蝉脱壳,说死即死,其来去自如,所谓无疾而终。

「本相升化」-是带肉体而去。即白日飞升。这是比较困难的,但其成功,飞升亦易事也。

「幻化升化」-是变另外一种形相而升化,如变为鸟或变龙虎。也都是升化的一种妙法。

帝曰︰「如何能做到升化?其方法如何?」
老农︰「升化无方法,如有方法便是方术。离正道远矣。人从虚无中来,自然再返于虚无,万相均是幻化,世人认假成真,以致走入迷途。」
帝曰︰「怎样才能跳出迷途?」
老农︰「知其为迷途,则不迷矣,世人受肉体的影响很大,一时不能自拔耳,肉体不可缺,但人不可过份爱惜,如过份爱惜,则必坠落于爱情中,一落爱情,便有执着,不克升化了。」
帝曰︰「寡人闻道很多,从人道而进入天道,当以先生为第一次指示。寡人因有国事牵累,不能久留于外,今日听先生的话,顿开茅塞。先生诚为东方的圣人,封先生为东华君。」

按:老农受封为东华君,即东华帝君木公也。修道如
种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祇要耕耘,自有收
获。开花结果,乃自然的变化,不可强其所为。

按:东华君,古仙也,其说教,从平淡入手,诚有其
高见。愿世之修道者,应详为研味之。


第十章 生命

人之生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生命是由天降临的,故曰︰「天命」。天命是属于灵体的,所谓灵体者,是很微妙的,所以,又称曰︰「灵明」,灵是光明的,烛照隐微,无所隔阂。所以,欲求生命之灵明,必须修「天道」。

天赋人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没有厚薄之分,其成就之不同的原因,是在「修持」有别的缘故。生命的价值,完全看个人的修持,善于修持,则其生命价值高超。如不能修持,则将生命弃如粪土。

人之生命,均有灵明,只因其修持之能量不同耳,若能修持其生命,达到「升化」的境界,便是达到「天人合一」。所谓合一者,即生命力充塞于宇宙,宇宙间有一种最基本的东西,弥漫宇宙,为生天生地的原素,称之曰「道」,人若果能修至升化,则可成道与天地相通。

然则,人之生命,要怎样修持,才能达到「灵明」的地步呢?先当使你的心纯洁,心已纯洁。就好似揭开帏幕,自然可以内外相通。祇要「道」进来住在你的心里,你的生命,自然永久光明。所以,凡有生命的人,必须修道。怎样才能使人心纯洁呢?纯洁不是空口说的,必须恪遵下列六纯道︰

一、纯念-诚意正心,泯除邪恶的念头。
二、纯行-行为清洁,泯除邪僻的行为。
三、纯信-信仰专一,泯除复杂的思想。
四、纯志-志向坚定,泯除不正的志趣。
五、纯业-精进事业,泯除魔力的诱惑。
六、纯守-抱神以静,泯除纷杂的困扰。

果能恪遵六纯,自然纯洁,道即降临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谁是善的,「道」即与他接近。在道的眼光里,没有富贵,也没有贫贱,只有善恶。善则赏之,恶则罚之。修道者,必须相信这个道理,这就是「天道」,丝毫不爽。

怎样才知道「道」住在你心中呢?当道住在你心里时,你的精神是非常焕发的,你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你的志趣是非常高超的,你的信仰是非常坚定的。

世上有两条路:一条是生路,这条生路,是走向永生之家的。不过,这条路很狭窄,也很崎岖,可是必有柳暗花明之时;一条是死路,这条路是走向灭亡的。但是极其广大,且平坦快乐,最后是黑暗,永远痛苦。

一般人都喜欢走宽路,从表面看是快乐的,所以人人都愿走。修道之士是走窄路的,从表面看,生活很不自由,很困苦的,可是生命是无限大的。肉体的快乐,多属魔鬼的,令人死亡。诸子若明白生死的道路,则应下决心修道了。

人之生命,要怎样修,才能进道呢?人有精、气、神、三宝、与生命实为一物。应从此三宝而修,若能修至蓄精、养气、定神之境界,则智慧宏开,能辨是非,精神饱满,身体健康。自然可以进道也。

盖精为人身之至宝,修道之原液,人若不知蓄精,精失则身体衰弱,精神散乱,道怎能修成乎?气亦人身之至宝,人无气则亡,所谓,三寸气在则可长生也。若明理之人,都不敢多言以伤气,在夜间卧睡时,不敢口开以漏气,而善养浩然之气也。神亦人身之至宝,神定则不散乱,神能驭气,就不会六神无主也。

精、气、神,修得饱满而无欲念,则可「通玄」,玄者天人一体之总名称也。通玄只有一个「定」字。就是「知止而后有定」,「致虚极,守静笃」的功夫。也就是「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也。」


第十一章 通玄之道

修道者第一先要认识「通玄」。通是什么?明白四达,四达者无所不达,即无所不通。玄是什么?玄者幽远也。玄之又玄,推求到极处,便是众妙之门。众妙之门,即是天地根,换言之,就是「天道」。通玄二字是修道最高的目的。修道之士,达到这个境界,便可成道。

但,修通玄之道,障碍太多,须打破障碍,方能通玄。有下列之障碍︰
一、我障-去不掉我字,这是一个大障碍。人之私心,在有我。一定要无我,而后才可自然,否则,终有所固,有所固,即有所执,所谓固执也。

二、物障-物者相也。一落于相,便失之于着,着即不能自然,不能自然,则为物所累,失去本性矣。

三、知障-金玉难捐,土石易舍,此乃人之心理。学道之士,遇微言妙行,慎勿执之,是可为而不可执,腹心之疾,无药可疗也。切勿得鱼忘筌,故修道者,不可执着。一经执着,则不可化矣。

打破我、物、知三障,也非易事,但也不是不可能,须依「静」、「动」两种方法下功夫。

「静」-人在激动中,便是罪恶之渊薮,一切烦恼罪过,都是在慌乱中生出来的。魔鬼之进入人心,也是在动乱中渗入的。所以必须要静。静中才有智慧,静后则清,清则一尘不染。人之私欲也是在纷扰中来的,倘能至静,私欲自也不起。

「动」-静不是槁木死灰,静中有动,动而后有生命。生命是「能」。

「能」即是「力」。有此力,而后宇宙才能动,否则,便是灭亡。修道不免遇魔,斩魔当用动力,不是一般和平功夫可能胜任者。

所以,「静功」在「致良知」,亦即明明德。「动功」在「启良能」。良能现,则浩然之气,充塞宇宙间。此天人合一最大的要求,亦即通玄之道也。

修道在通达无碍,如何能通?在升化。其所以能化者,在打破障碍。世人今日受尽八戒束缚。八戒者︰「色、酒、利、名、怒、惧、乐、欲。」难得打破,真我隐于欲中,不得光明。故,修道者在少私寡欲,物我双遗,则拨云雾而见青天,万里碧空,光风霁月。即可达「通玄」之境界,通玄微妙者,乃最高之升化也。

然而「通玄」之道,祇有一个「定」字,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故,痛下苦心,以修「定」功,不但,可清除障碍,亦可打破「八戒」,不被八戒所束缚,而清心寡欲,真我可浮现而得光明,自能「通玄」也。

凡有意修天道者,必先减少私欲,使己日进于光明。也必须反省自己过错,并应忏悔,这就是精进的功夫。然后修「定」功,以至于「通玄」。
兹引述一例证︰修「定」功,以打破「八戒」获得「通玄」之故事,以悟修道者。

§ 修定功勘破八戒,八圣终能得通玄 §
昔时黄帝西游,登昆仑山,达于玄圃。玄圃者,为古代仙人聚会之所。远在黄帝之前,时有仙人聚于此处。黄帝特访玄圃,藉觅古仙修道的圣迹。
玄圃在昆仑山云霞峰,此为最高峰,攀登不易。仙人之往来也乘云,飞行空中,自无险阻。黄帝斯时尚未得道,其登山也不无困难。不过,因其是天子,一国之元首,开山通道,虽费时日,亦可通达。
玄圃非有楼台殿阁,其所奇者,在诸峰之中间,有一广大之平台,约有二里许之平方,四外峰峦环抱,苍松翠柏,葱郁扶疏。各种佳禽,飞鸣上下。平台上浅草如茵,在平台之北端,生一高昂之大树,其苍老不知生几万年矣!除此则无所有。
黄帝瞻望良久,顾伯常曰︰「此神仙所聚之处也。」
伯常问曰︰「果如斯?则仙人何所乐也?」
帝曰︰「人间之所谓乐,均属幻境。指地可起百
层之楼。仙乐丽伎,意之所至,则随想随至,均是幻景耳。至于仙人则不饮不食,御风而行,又何所待于人世之乐。」黄帝静默沉思,黄帝走到巨木的前面,不禁为之惊愕。「此生命之神树也,何以坠落人间?」
伯常问︰「生命神树有什么作用?」
「我告诉你,生命神树的作用。」帝绕树走一匝,至为欣慰。以一皮垫子放在地上,帝就坐,八圣围绕着亦坐下。帝遂以至为愉快的心情,解说神树的道理。
「此神树即生命树,永永远远不死,天地开辟之初,撒下种籽即生命树,开五色鲜花,结五色生命果,凡是吃到生命果的,便永远不死。
风后问曰:「此生命树多少年开一次花?」
帝曰︰「五百年开一次花,亦即五百年结一次果。」
风后曰︰「我们今天来的不巧,未逢其结果时。」八圣不禁感叹。
帝曰︰「曾闻古仙云,生命树可以随时开花,不必感叹!」
八圣为之欣喜若狂,拜请黄帝,使生命树开花结果,每人可以吃一粒生命果,可永远不死。
帝曰︰「生命神树为五百年开一次花,所以世界上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位王者便是吃到生命果的。为什么也可随时开花?这须要说明。」
风后急于要知道这个说明,问曰︰「请帝详为指示。」
帝曰︰「生命果,人人愿吃,可惜不能遵守生命的八戒。」
风后曰︰「我们无论什么戒,都愿遵守,祇要能吃到生命果。」
帝曰︰「 第一戒色,第二戒酒,第三戒利,第四戒名,第五戒怒,第六戒惧,第七戒乐,第八戒欲」。
如果能打破八戒,则可吃到生命果。
八圣俱言︰「绝对遵守八戒,请帝叫生命树开花。」
帝曰︰「说话容易,恐怕你们八人做不到,我们还是快一点回去吧!」
既然已经看到生命树,又焉能愿意回去,再三恳求帝显威灵,吃到生命果。
帝曰︰「你们愿心,我很同情,但生命树的开花,不是任何人可转移者,必须受八戒,姑一试之。」命八圣坐下,试一试八戒如何?
一、玄圃平地起楼阁,美女如云,翩翩歌舞,八圣受戒未动。
二、忽现精肴美酒,饥腹辘辘,有动酒戒者。
三、在亭台之上,金银财宝堆积累累,八圣未动心。
四、另一环境,一大官高居宝座,享受万民欢呼,极尽荣誉,八圣也未动心。
五、正在游玩之际,忽有一人向八圣漫骂,污辱备至,八圣不忍,为之理论,动五戒。
六、玄圃之南,有一南天门,仅可立人一足,下临万丈深渊,经过此地而不惧者,才可登山,八圣祇过去三人,五人未敢过。
七、又一新境界,楼阁均是金银筑成,玛瑙铺地,美妙的音乐,妩曼的舞蹈,诚为仙地,八圣本来有宿根,未为所动。
八、至一深山,万籁无声,八圣端坐,不无杂念浮起,好似大海中的波纹,时起时伏,第八戒破矣。
帝曰︰「略一试之,即破戒。」守八戒也不是容易的。八圣不能吃到生命果。但已见到生命树,又焉能轻易放过。要求帝暂留于玄圃,加紧修持,必须达到坚守八戒而后已。
帝悯八圣的诚心,遂允暂留,叫八圣修「通玄」大法。「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玄通气。」这是黄帝训八圣,修「定」功以「通玄」之奥义。
大道混元,所以称芒芒昧昧。天者,原为人事之显化也。由人事而通天,再通玄。玄者,天人一体之总名也。玄牝也是宇宙开辟之老祖,故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即黄帝所称之「通玄」。通玄大法,祇有一个「定」字。
八圣留于玄圃,痛下定功,八天而成功。再试之完全不动心。生命树立刻开花,五彩缤纷,果实累累,黄帝摘生命果,分给八圣,八圣遂得长生久视之道。很快乐的下玄圃,东归。
生命树长于玄圃,不可得而至,五百年开一次花,又不是每人可吃得到的,是生命果难求矣!
每人有一株生命树,生在你的心里,祇要守八戒「色、酒、利、名、怒、惧、乐、欲。」则可通玄,生命树自然开花结果的。天道便是生命树,凡是归依天道的,都能永永远远不死。


第十二章 心性

何谓心?心是变化的枢机。心的本身,原是一无所有。常无欲,以观其妙,此「妙」字,即变化的枢机,亦即心也。心无方所,既不在内,也不在外,只是变化的一个枢机。

枢机是变化之所出,而非变化,故心是所以生,而非所生。故称之曰「妙」。宇宙在无穷的变化中,此变化均生于心。而心又无形体,无方所。如指出心之形体,或指出心的方所,便不成为心矣。心乃由天而降,故称之曰︰「天心」。

何谓性?「天命之谓性」,性为万有之本。性是由无极自然而来的,自然为混元的景象,这个混元的景象,即太易,为真空的宇宙。在这真空中,慢慢开始运动,遂产生第一粒种籽,即「原灵之性」。第一粒种籽,原为无极,即是「道」。既由天而降,故称之曰︰「天道」。

既称之曰「道」,又何以称之曰「性」?性为无极之静态,命为无极之动态,其实「一」也。言性,命自在其中。言命,性自在其中,性命不可分。性命是宇宙的基本,也是人生的要道。

所以,天道之最高修养在心性。性为原灵之本体,未动之初。心为枢机,将动之际。枢机之发动在性,性之流露在心,心性总绾人生,可知其重要也。

然则,修养天道的心性之道,应如何?大别之可分为「先天」与「后天」二类。

后天:拜神,劝善规过。

先天:修养心性,希望达于最高的境界。即是修「内圣」与「外王」也。所以,「心性」是修天道最高之工夫。

一念之善,即是「正心」。全心之正,即是「尽性」。有一个善念,就是正心,这是多么容易。

善就是天堂,一念之善,即升天堂。
恶就是地狱,一念之恶,即坠地狱。

所注意者是「全心之正」,心无时无刻不正,果如此则尽性也。只要从善念下功夫,一日一善念,二日二善念。久之自然达到全心之正,亦即心无不善,即尽性也。此乃修「天道」入圣超凡之捷径也。

欲求尽性,必从正心入手。盖以心之正,或不正,人人可以自求,下手容易耳。心性原是一体,性之动为心,心之正归性也。

修心性,确实容易,其方法如下︰
一、慎 独-戒慎乎所不睹,恐惧乎所不闻,正心之道,首重慎独。心之动,原为人所不可见,所不可闻。显现者,心之动也。动则感应,丝毫不爽。一件行为,看来似很复杂,实为无数之「心动」集合而已。

二、塞其兑-兑为欲根,视、听、嗅、味、触、性、法。所谓塞者,使其不放纵耳。此七根为人生之需要,求其适中,不失其正可也。

三、闭其门-欲之经过,有其门径︰耳、目、口、鼻、身、色、意、此为七门。七门当有其用途,不可偏废。但欲念经此七门而入,故不可不闭之。闭非弃而不用。是闭其邪恶者,行其善良者也。

是故,性为天命之所由来,为宇宙之本。修天道者,在「原始要终」,即返其本也。性功既成,返于道也。既归于道,则是天人合一,宇宙在握,所谓执大象也。心原是由性海中产生的一种波纹,心性为一体。万化生于心,此为宇宙变化的枢机,性为体,心为用,体用兼备,始为修道之结果,故修天道之工夫在于心性。
第十三章 道之贵


道是先天地生的,没有天地之前,已经有了道。道是不生不灭,万古长存。永远运动,永不止息。便是万物所从出处,为万物之主宰,可以为天下母也。所以,「道之贵」,由此而可以知也。

孔子曾形容「道之贵」而言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孔子形容「道之贵」,但并不是朝闻道,晚间就死了。如果朝闻道,到晚间即死,尚有谁敢再闻道?

什么叫道?彷佛是很玄妙的,其实,所谓「道」者,就是宇宙人生的道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就是得道了。世人皆认为得道不是如此简单,还有很神秘,所谓神秘者,是有许多问题不懂,一旦懂了,也就没有神秘了。

「人生为什么活着?穿衣吗?吃饭吗?」人之衣食是维持生活的,但人绝对不是为衣食活着的。究竟为什么而活的?这就是为「道」而活,所以,世人一定要「闻道」。其所以要「闻道」者,最大的关系是「人生是在外面流浪,人人必须回家」。

何处是我家?人人究竟要回到那里呢?所以,闻道者,在得一归宿,不然的话,永远是流浪,永远没有家,不是太苦了吗?那么最后归到何处?即「归真反朴」,返回无极之天堂,生我原灵之家,如不闻道?将安归乎。如果我闻道,便明白我的身份,也明白一切变化之由来,则万化不动于中,此即「道之贵」也。

然则,「道」是什么?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字是什么?一即道,道先天地生,未有天地之前,已有道。万有从「一」而来,最后又归于「一」,由何处来?最后必返于何处?宇宙万象看来是很复杂,实在很简单。须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凝,神得一以灵。」由此可知「一」即是道之可贵也。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孔门弟子不知其意,来问曾子,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恕二字,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中心者,正心也。祛除私欲,复其光明之本体。如心者、从心也,即放心,放其心,以达于自然。万化生于心,把握住心,这就是一贯之道也。

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基本功夫,以正心为最重要。正心者,不动心也,心不动则大定,定中自可复性。如心者从心也,从心者,从心所欲。物我两忘,达到自然境界。由正心至从心,以说明养心的功夫,亦即一贯之道。用「心」以贯之,一贯者「心」也。

心是万化的枢机,宇宙的变化,都是由心而生的。心不是本体,祇是变化的一种枢机,如能把握住这种枢机,也就是把握住变化。所以心是修道的重要课目。

根据以上的解释,世人可略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大义,亦可知「道之可贵」。应如何闻道?应如何养正这颗心?这就是要看修道者,是否有恒心与毅力的功夫了。

「闻道」即明道。道不是什物,本是一种精神境界。闻则知之矣。人生不过几十寒暑,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逝而坠入轮回,生生不已,亦极痛苦。闻道则复性,复性则明矣。可以永远不死。

闻道是一种通灵的工夫,第一必须先抛私见,才可容物。第二必须净化,而后才可一感即通。所以,若明道者,就可知「道之贵」也。未完待续.....(喜欢文章的朋友请点赞加关注,更多干货移步公众号:道衍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4-12 10: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编的还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4-12 10: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的太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4-12 10: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书被收入道藏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4-12 10: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4-12 10: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福生无量天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3-4-12 10: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同《坐忘论》一样可操作性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4-12 10: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到内容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4-12 10: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在过去神佛之道。其实在这之上更简单,返璞归真嘛!但是都是一步步来的。得有了前面那种道心然后把道去了,然后再进就不是那么多戒律了。说来说去都是一个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4-12 10: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半段看了后面没看,前面那个不是你自己的话把,现代人哪里容易主动有这觉悟。[捂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21 08:34 , Processed in 0.55005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