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2|回复: 1

川铭笔谈·“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探析《道德经 ...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22-9-22 13: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探析《道德经》中圣人的修身与慈爱及二者关系



摘要: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提出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心境和处世哲学,以“善之”、“信之”为途径,以人们的“德善”、“德信”为目标,这实际是一种圣人爱民如己、慈爱的体现。修身自律是人处于矛盾中能坚持正确原则的品质,老子称圣人是“为而无为”,能依据道的本性,自然无为,这是高级的自律。圣人的慈爱和修身相辅相成,二者统一于道的本体。
<hr/>关键词:
道德经、圣人、慈爱、修身、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理想人格圣人形象,虽然书中也有“侯王”、“君子”、“百姓”等,但他们都是由圣人因为可以究“道”的本性的能力而统摄的。圣人之人,圣人之治中体现出圣人的不同于他者的慈爱与修身。这一修身从内在性上讲要回归到“以百姓心为心”的慈爱,但更根本上要回归“道”;而自律修身又是从外在延伸上可以使慈爱之心有序生发、有效抵达的通路,是要践行“道”的规定。二者在联结处,有诸如“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桥梁在。不争是不妄为,是抑制欲望的修身,而“莫能与之争”好像圣人又有所“争”,争的是基于慈爱之心的无偏私的“为”。
一、 探析老子对圣人阐述中的慈爱观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我既是指老子自己,更是指要对天下做出表率的圣人。慈是爱的一种,是一种对万物和百姓的爱,因为心有慈悲才能勇于奉献。自律修身之人要奉献,就一定是要与外物接触的,“慈”应当是一种由内而外生发的慈爱心。这种慈对外在万物和百姓是一种无次序差别的爱呢,还是有次序差别的爱呢?圣人作为对道有直接联通性的人,他的慈爱又有哪些特点呢?
1.慈爱超越了“仁爱”与“不仁爱”这一对矛盾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在这里的“不仁”非是“仁爱”与“不仁爱”之矛盾双方的后者,而是超越了这一矛盾双方对立的无偏私之爱,这是自然无为的大智慧。但圣人的确是无视百姓生死祸福的吗?非也,第四十九章中“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不仁”的圣人不是消极避世、袖手旁观者的形象,而是以体察百姓心的“自然”的无为的形象,他希望实现包括“德善”、“德信”等目标在内的善治。从这种意义上说,“圣人之心”亦是积极的、活泼泼的。
圣人的心是慈爱的,他的慈爱之心需要也必须生发出来的,是要与外在事物、百姓相接触的,这源于他有得道和致道的责任,否则他就称不上是圣人。但是他的慈爱因以百姓心为心,又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人、一姓、一时、一域的狭隘视角,而是要有更宏观的、更无私的慈爱为支撑,否则他是超越不了“仁”与“不仁”这对矛盾的,超越不了“妄为”,实现不了“无为而为”的自然。因为有慈在心中,“不仁”的治己、治人以致治天下,都是可以打通“顺道而行”的通路的。
2.圣人的慈爱心包含一种自然的平等心和济物心
圣人光自己有了慈爱还不够,他还要完成将天地的自然之道传给天下百姓的大任,使大道行于天下,人人依道而行。
圣人之治是要对百姓听之任之,自然地使其依照自然本性产生、发展、衰亡的,而不是依据政治统治力量来管理和控制民众。
在这其中,圣人的慈爱是要让百姓平等的接受自然的恩惠,而不是要设置某些官僚机构或者以血缘亲疏为标准,来使得某些人可以依道而行,但有些人不能。如果这样,这本身就违背了道“自然无为”的本质了。而且第三章中也有论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圣人并不是采取设置财富、名利、权力、地位等世俗的标准的等级差序来使人追求这些以求道的,而是要实现一种自然的平等,即人人皆有平等的机会遵道而行。这可以说也是圣人不同于“仁爱”的等级差别的爱的“慈爱”心的政治外扩。
《说文解字》云:“仁,从人;慈,从心”。慈源于本心,特别是老子看到当时的人欲横流、人心不古,主张要回归人的本心,反省应该怀有一颗什么样的心,进而消除世俗的等级观念和制度。仁者爱人,孔子所讲的“仁”是重教化的、重等序的、重外在的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解救路径,从这也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
值得强调的是,平等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外在目标能被实现,根源还是源于圣人的“平等心”。《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有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意思是说“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开口讲是非,讲人是非的必然是是非之人而非智者。塞住是非的嘴巴,以避免造作口业;关闭贪婪的门户,以避免自取羞辱;磨钝伤人的锐气,以避免与人结怨;解脱是非的纷扰,以避免身心忧苦;调和自己的光芒,以避免惹人嫉妒;同大众和谐共处,以避免自陷孤立;这就是心同明镜,合于大道的玄同境界。”因此,圣人能做到“众人不会与他过分亲密,因为他心有大爱,没有亲疏的分别;也不可能与他疏远,因为他一视同仁,没有物我的执着;不可能使他得利,因为他知足常乐,没有过分的乞求;也不可能使他受害,因为他广结善缘,超脱了恩怨的私心;不可能让他尊贵,因为他看破名位,超脱了得失之心;也不可能让他卑贱,因为他内心淡定,没有荣辱的忧思。所以,他是天下最尊贵的人,也最受人尊重”。
可见,因为圣人的心有大爱、一视同仁,他的心早已超脱了亲疏、执念、贪婪、恩怨、得失、荣辱这些低级的矛盾,而能以一颗平等之心对万物,以济物之心度沧桑。
3.从赤子之心的内涵中探析圣人的慈爱之心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有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圣人是明道的含德之厚的人,他们的形象应该是永葆赤子之心的形象。赤子是怎样对待外物的呢?老子说,毒虫鸟兽不伤害赤子,是因为赤子也不伤害毒虫鸟兽,应该说他是本就没有要伤害毒虫鸟兽的心思。赤子因为纯洁无瑕,他的起心动念都是阳光善良的,一般来说相对于有更多社会经验的人更加接近圣人之厚德。
赤子出生,怀着极大的和谐之气,真气充盈而和谐。“厚德之人虽然是成人,但其自然无为也如同赤子一样,因此具有道所赋有的德行。”那么比于赤子的圣人也应该如此,圣人对外物的表现是那样的自然和谐,不就是因为他能永葆赤子之心吗?圣人对待别人理解他也好,不理解他也好,依然坚持“善之”、“信之”不就是像小孩子一样的纯真和谐吗?圣人的赤子之心应该就像是对他的慈爱之心的摹状,赤子之心也是慈爱之心的内涵。



《老子传道图》

二、 老子对圣人阐述中的修身观探析
上文提到的慈爱,更强调的是圣人因其得道、致道的外在生发。圣人除了要有慈爱之心还要有在实践中的不断修身。慈爱心要有序和谐地生发,不能无序不和谐地生发。这回归到圣人自身就是他的修身自律的功夫必定是要达到极高的水平。
1. 圣人“无己”,才会谦虚、不居功自傲、不显耀自己。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云“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第七十七章云“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多次阐述了圣人的这种奉献过后但忘功,贤能智慧但不显现的品质,都是要说明圣人的谦虚其实不是常人理解的“谦虚表现”,因为有些人谦虚的背后可能有别的意图。例如白居易在《放言五首(其三)》中评论王莽时就曾言:“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未篡时”。谦卑是可以伪装的,不居功自傲也是可以伪装的,但是心中是“有己”还是“无己”是没法伪装的。
圣人与王莽的谦卑不同,圣人的谦卑是真谦卑,是真“无己”,谦卑只是外人对他的评价,实际上圣人可能自己都无察觉,他们只是遵循无己的修身功夫行事,甚至从根本上只是在听从道的要求行事。故,圣人不争是因为圣人“无己”,“无己”又可以回归到“以百姓心为心”的“慈”那里,没有偏私,也就没有了自己的偏私念想。
2.圣人主张在现实的挫折中磨练自己,坚定不移地行道济世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困难。面对挫折如何看待它、面对它、解决它才是看出人和人之间水平差距的地方。圣人的挫折观在《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中已有体现,“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主。正言若反。”圣人因为能看到事物的对立面和极弱可胜极强的相互转换的道理,所以他们在修身时不会把一时的挫折和失意看作是天大的事情,而是依然会觉得这是磨练自己的机会。而且人真的只有在经历了挫折和磨砺,品味过顺境和逆境的辩证关系后,才会更有致道的机会。因为大道规律是超脱了这种矛盾对立的。如果人只在一种境遇下安度,又怎可谈超脱这种矛盾对立的可能性呢?更何谈得道致圣呢?



“小平小道”坐落于南昌市新建区望城镇省庄村境内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经逆境之磨砺,他们扎根于挫折中,修身反省求索不辍。邓小平文革期间被打倒,独自走出的乡间的“小平小道”,记录着他理智冷静地思索世人狂热背后的国运和机遇;李鸿章日本马关受辱归来住过的贤良寺记录着他临终前能够写出“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的临终体国体民的诗句,然而在他21岁,入选“优贡”入都之时,他的意气风发化作了“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自信豪迈,那时的李郎君满眼全是自己,满眼全是个人的大好前程和青史留名、封侯拜相。这和经历了太多的人世历练和挫折打击的李中堂的《临终诗》里为天下苍生计的“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的境界不可同日而语。
邓公也好,李中堂也好,他们这些思想境界上的突破均是因为他们超越了逆境顺境的矛盾,心存济物度沧桑,渐渐有了更宽广的、更自然的胸襟。



1896年李鸿章一行访问美国



李鸿章

3.人要无为,就要无欲;无欲是满足自然的欲望而不追求过度的欲望
老子谈的三宝中第二宝是“俭”,并提倡“俭故能广”。只有节俭,人才能广大。这是无欲的表现。《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中讲“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因此圣人总是因循物性,因材施教。并教导人们要:去除淫乐和贪婪的陋习,培养清净安详的慈心;去除奢侈和铺张的做法,遵循节俭朴素的德行;去除过分和极端的行为,掌握允执厥中的智慧”。
圣人也是人,但圣人区别于久在七情六欲里打转的常人的地方是他们能知道“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圣人只满足自然的欲望,而不追求过度的欲望。这里的“去彼取此”体现出了一种“去”和“取”的关系,去除的是不加以控制的不自律的欲望,取的是自然的加以控制的自律的欲望。
上文所述自律修身乃是在诱惑的矛盾中秉持正确的导向,做出正确的取舍选择。“去”并不是和“取”完全对立两不相容的,也不是有人认为的“如果没有欲望,没有消费,商业社会怎么办?经济也无法发展。”的片面观点。傅佩荣教授给出一种回答,“我们学会所有现代化的东西,用的时候可以自己做主,不要先把它的可能性排除,而是要发自内心地学会自我控制”学会控制自己,提升在矛盾中保持冷静的定力,这是达到“不追求过度的欲望”的方法。
三、 圣人的修身观和慈爱观的关系探析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借水喻人,得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论断,这可以尝试理解为沟通了圣人的修身观和慈爱观的一座桥梁。圣人“不争”是不妄为,是抑制欲望的修身自律;而圣人还要有所“争”,他的“争”非同于一般人的出于自己个人利益的“偏私之争”的妄为,圣人的“争”主要在于他的心以百姓心为心的,他的心要体现在为天下百姓致道的大任上,是一种更宏观的责任心。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又给我们搭建了一条贯通“修身”和“慈爱”的桥梁:“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因为要“辅万物之自然”,这是“慈爱心”啊,怎么做呢?还是“无为”的修身实践,也就是不妄为。
如果执政者知晓这个道理,应该要知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尊重规律地去执政,更贴近百姓的生活,更注重政策和现实的统一,做到有效规划和狠抓落实,而不要纸上谈兵、泛泛而谈,最后只能是与现实脱轨,受苦的还是国家和百姓。
再进一层,修身乃是圣人的慈爱的有效有序通路。圣人心中不争,顺其自然,修身养性,施行无为而治,但将慈爱心广布,这是由“心”来发出的指令。也可以理解为慈爱心是在有效抵达的起点上,要借助自律以实现,否则慈爱心肆意泛滥,不加以节制也会成为“假慈爱”,受制于偏私的阻碍,超脱不了“仁”与“不仁”的矛盾对立,是不符合道的。
慈爱乃是修身的动力。因为有其慈爱心,首先要有担当意识,要担起传道之任,首先要磨砺自己,不停地反求诸己。志存高远者,不会畏惧修身之苦,是因为他的慈爱之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源源不断的力量从赤子时代就应当具备了,欲致圣得道需不停地回归、拂拭自己当初的赤子之心。
马克思能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里几十年如一日地学习、思考、写作,这在外人看来是如此辛苦,但他却能安贫乐道。这乃是因为他的志向高远,在中学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就曾经提出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这可以看作是他人生进取的宣言了,更是他一生积极思索、精力极其充沛地奉献的动机了。
老子所述理想化人格的圣人形象,是为天下百姓树立起的一个榜样。老子期望人人向他学习、向他靠拢。对于圣人本身来说,修身和慈爱是圣人实现得道、致道的主客观条件的统一,是圣人实现知行合一,实现意愿与现实达成相统一的两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道德经注释》(清)黄元吉撰,蒋门马校注 中华书局
2.《论老子》 彭富春著   人民出版社  2014.4第一版
3.《南湖录忆》 高拜石著  台北达昌出版社  1965年版
4.《傅佩荣细说老子》 傅佩荣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9.1
(作者鲁川铭为2021级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硕士在读;2020级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创新与创业硕士生;2016级武汉大学哲学基地班本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发表于 2025-3-23 14: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人,此事必有蹊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9 02:01 , Processed in 0.38547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