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回复: 0

《道德经》: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究竟长什么 ...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3-3-10 11: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我们先来看看这段话的一般解释。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似乎能看到却呈现不出来,我把它称之为夷,好象是离我太远,让我看不见,又好像太大,我就在其中一样。仿佛能听到却没有声音,我把它称之为希,就好像从来没有发出过声音一样。感觉到存在却摸不到,我将其称之为微。也许是太小,也许是很精妙的存在。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夷,希和微,这三个东西,又没有办法互相印证,因此,我们把它当成是一个东西,同时拥有这三种特质。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这个东西,上面不显得明亮,下面也不显得黑暗。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它绵绵不绝,不可名状,一切运动都会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所以说,这是个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将它称之为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迎着它的时候,看不见它的头部,或者找不到哪里是它的起始点。跟随它的时候,也看不到它的后面,或者说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秉承过去已经知晓的道的规律,来驾驭今天所发生的事情。能够认知根本,知道事情从何而来,又向何处而去,我们把这个称为道的法则。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方面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道德经》中一直讲道与德,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苦苦追寻,“道”到底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对于具体的东西,描述起来并不难,理解起来也并不难,比如描述一个人长什么样,描述一件事是什么,描述完,人们理解八九不离十。即使是科幻小说中描写的外星世界,因为出自于人类的想象,脱离不了人类的经验,在人的大脑中,在拍电影的时候,也能大致还原出来。
然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如何跟别人描述?对方能不能够理解,理解成什么样,你理解的跟我理解的一样不一样,都得打上问号。比如,国家、制度、文化、自由等等这些抽象的概念,脱离了实体,描述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也有难度,然而,至少它们来自于人类的经验,没有完全脱离人类创造的概念,人们可以去体会。
而对于“道”,“道”是无形的,它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人的感觉,既创生了万事万物,又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同时,它又是自然规律。当它从形而上落到生活层面,作为人们行为的标准时,又称为德。
人们经验它的时候,无法感知到。人们对无法感知的东西,根本没有意识。没有认识,又如何去理解?这就难以描述了。
有些人会有顿悟的时刻,别人问,你悟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会说,我说不出来,但是,我就是悟到了!这样,很容易把人引向神秘主义,“道”变得高深莫测,然而,大道又是至简的。所以,描述“道”,理解“道”,践行“道”变得异常困难。我们在从古至今专家学者对《道德经》的解读中,也能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很多观点相反,这就造就了现代人精彩纷呈的主观世界。
尽管这样,老子还是写了这本《道德经》,从各个方面告诉人们,这世界上存在这样一个东西,你遵循它,人生就没有烦扰纷争,不遵循,乱作为,就会出乱子(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我们在本章中可以了解到“道”的部分“面貌”,读完描述,我们至少知道它不是什么,以及在大脑中对道有一个大概的概念。
《道德经》第四十章讲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世间万物都是从“无”中来,到“无”中去。我们把眼光投向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没有你我,现在有你我,将来不会有你我。过去没有人类,现在有人类,将来不会有人类。过去没有地球,现在有地球,将来地球会消失。宇宙从“无”中诞生,消失于“无”中。在“有”的过去和将来,都是“无”。
庄子在《齐物论》中也讲到“未始有物”,也就是说,宇宙初始并不存在万物。次一等的人认为宇宙初始存在万物,只是万物之间并不严分界域。再次一等的人认为宇宙初始不但已存在万物,而且事物之间有分界,只是不计较是非。
世间万物来了又走,只有“道”永存。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为无,阳为有。“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有无限可能,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所以,“道”其实是混沌的,是一团模模糊糊的东西。
其实,在我们身上有一样东西最能描述“道”。
这就是我们脑内的主观世界。
人的主观世界是由对客观世界映现所形成的。主观世界是怎么样映现客观世界的呢?老子在第一章就讲的很清楚,名可名,非常名。我们的大脑中的世界是以意义或概念的形式存在的。构成这些概念的不仅仅是我们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同时也包括我们所学习到的前人总结的概念。
所有这些知识在我们的大脑里形成了一个主观世界。它存在,又好像不存在,它好像可以用,又好像不可以用。那么,我们究竟怎么样描述我们大脑中的主观世界呢?它有什么功能呢?老子是这样描述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做这样一个想象,在一个春天的清晨,微风拂面,你牵着喜欢的人的手在湖边散步。这其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图像,也可以想象到说话的声音,还可以想象到清风拂面以及牵着的手的感觉。这些东西在你的大脑中,你可以看见,但不是用眼睛看到的。可以听见,也不是用耳朵听到,可以感觉到,却不是真实的。这些东西,既可以分别感知到,但是又无法分开,是混在一起的。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我们看自己的主观世界时,它既不是明亮的,也不是黑暗的。说不清它是怎么样的一个复杂的网络,可是当我们去探索时,又好像完全没有东西存在。所以,我们说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物的形象,模模糊糊,说有就有,说没有也没有,用时就有,不用时就没有。思考时就有,不思考时就没有。人就像进入了恍惚的状态一样。迎着来的方向看不到它从何处来,顺着它的方向,也看不到它往何处去。
我们主观世界中的潜意识或者自动思维就是这样的状态。
所谓潜意识,顾名思义,就是潜伏在暗处的意识。弗洛依德用海面上的冰山来表示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他认为,人的意识层面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潜意识就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那绝大部分。
人的潜意识里有哪些东西呢?
有我们从出生到现在的所有记忆和行为经验,也有我们在学校学习和向其他人所学到的知识形成的经验。同时,也有我们根据这些经验总结形成的应对新情况的自动化模式,我们平时所说的关于人的能力,指的就是自动化的应对模式。
比如说,我们驾驶汽车,熟练之后,可以一边聊天一边开车,一边观察路况。这就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中储存了怎么开车的应对方法,变成一种自动化的反应模式。这样,我们驾驶汽车的时候,并不需要我们的意识刻意参与而自动运行。这种能力越熟练,意识参与的程度越少。
潜意识能力可以照顾我们绝大部分的生活,而意识只有当我们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时,才会出来主导我们调动所有的资源。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意识是一种高努力的行为,而潜意识思维是一种低努力的思维。两种机制是不同的存在,潜意识可以独立完成工作,而意识则必须要潜意识的参与才能完成工作。我们理解“道”,就可以从主观世界的描述中去理解。
在老子那个时代,没有潜意识、意识这些概念。但是,只要是人,都有意识和潜意识,没有概念并不代表就不存在,就像“道”一样,无论我们认知到还是认知不到“道”,道都存在,并且作用于这世间的万事万物。
同时,老子也深深地意识到,我们为什么会比前人聪明?就是因为,通过书籍,我们不但掌握了古人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又会根据古人的知识发展出来新知识。因此,老子说: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对于知识来说,我们根据古人传下来的知识,来应对今天发展出来的新事物。就像我们用从小学习的知识,可以应对长大后面对的新事物一样。如果我们认知到古为今用,过去为现在所用,那么我们就是掌握了道的规律了。
对于做人做事来说,我们如何运用本章的知识呢?
从以上老子对“道”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道有几个特性:
一、整体性
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有无是相生的,万物是负阴而抱阳的,夷、希、微这三者是混而为一的。
比如父母教导孩子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整体性,耐心观察孩子做一件事情从开头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然后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目标到当下,其中的环节有什么问题,如何改进。这样,父母心中就有数了。在事后可以跟孩子沟通,也可以不沟通,但是可以在平时的谈话、做事过程中,让孩子不知不觉学会如何做事。
那么,怎么样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呢?这就可以利用道的看不见,听不到,无形的特性。
我们公司门口来了一只流浪小猫,最多两个月大,如果继续流落在外面,可能会饿死。我家孩子想收养它,但是我们没有养猫经验,正看着小猫不知所措的时候,我们公司人际关系大师祁老师从办公室出来,当我们的面把原本野性十足的小猫抱起来,逗它,又买了一些小鱼干训养它。小野猫在祁老师的手中,非常的乖巧。他全程没有跟孩子说,老师教你啊!你要这样,你要那样。孩子看着祁老师跟猫的互动,就学会了。就这么简单。
不言之教,这是影响别人于无形的一种无为的方法。
二、关联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一个人的一生由各个事件组成,事件过去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有必然的因果关联性。我们可以拿一个人的未来跟现在对比,就知道这个人现在跟未来是不是在同一条线上。如果现在跟未来在同一条线上,他现在的基础还是比较良好的,如果不在同一条线上,说明两个事件是分开的,没有关联性,比如说,家长给孩子的方向是考上好大学,孩子自己定的方向是当个演员,这两个方向不在同一条线上。这就需要家长动脑筋如何把这两个方向关联上,合成一条线,进入同一个情境。
古代有些皇帝只想吃喝玩乐,而大臣希望皇帝能够管理朝政,两者没有关联性。这就发生了分歧,怎么办?这个时候,大臣要想办法把皇帝从吃喝玩乐的情境引入到大臣们预设的情境里来。
三、一致性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鬼谷子有句话叫反以知古,覆以知今。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其固定的模式,当下的行为一定是受过去的影响,尽管我们的行为可以不断地进化,如同开车一样,越开越熟练,但是上车是先开电门还是先系安全带这个模式几乎是不会变的。尽管你写字越写越好,但是你的笔迹仍然是有规律的变化,而不是无序的变化一样。
事有终始,现在可以作为过去的终点,如果你的大脑中呈现目标完成的状态,目标的实现就是终。
不管怎样,起始点你要找到,所以先有终,后有始。我们看到表现出来的结果,再回溯,分析那个过程,就可以找到因,当然是根据规律找到。
我们不讲始终,而讲终始,因为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大部分已经是终了。在街上看到一个人被撞,已经是终,至于这个人如何被撞,就需要往回溯。
这种对人、对事件的整体和时间线的理解,可以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过去,预知未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把事情做到必成。
这样去做的时候,你已经站在高维去看这个世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20 16:47 , Processed in 0.37757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