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6|回复: 0

12 王舍城权贵验道心 (谨以此系列文 供养修行路上的有缘人 ...

[复制链接]

3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3-3-11 14: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 王舍城权贵验道心

原创 认识你自己

在往阿罗逻仙人那里去的半路上,释迦牟尼路过王舍城,在这里短暂停留。因为释迦牟尼的形像太殊胜了,王舍城老百姓都轰动了。频毘娑罗王听闻释迦摩尼来了,等释迦牟尼安稳了之后,便带着侍卫前去拜会。

“前坐问讯,太子四大悉调和不?我见太子,心甚欢喜,然有一悲。”频毘娑罗王先是表达自己的问候,然后表示见释迦牟尼他是非常高兴,可是内心又抑制不住涌起一种悲伤。

这悲伤从哪里来?“太子本是日之种姓,累世相承,为转轮王。太子今者转轮王相皆悉具足,云何舍之,来入深山,践藉沙土,远至此耶?”所谓“日之种姓”,是形容高高在上,像太阳一样高贵、神圣。印度社会有四大种姓,婆罗门的地位最高,其次就是贵族阶层、统治者,总体上地位是非常高的,转轮王(国王)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高高在上,非常尊贵。这种替代性的称呼在古文中比较常见,像别人称呼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不称释迦摩尼,称呼他为瞿昙,因为释迦摩尼的祖上也是修行人,被称为瞿昙仙人,所以后来其他人就以瞿昙这两个字来称呼释迦摩尼。“累世相承”,是指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就是说你们释迦族一直都是高贵的种姓。拥有这么高贵、优良的身份地位,你为什么千里迢迢地往深山老林里面去,弄得现在这么一个比较落魄的样子?所以我看到你这么一个样子,感到比较悲伤。

“太子若以父王今在,故欲不取圣王位者,当以我国分半治之。”如果你觉得父皇在位,不好意思登上王位,没关系,我把这王舍城分一半给你。

“若谓为少,我当舍国尽以相奉臣事太子。”如果觉得还不够,我把整个国家都给你,我奉你为王。这里的“臣”是名词做动词用,古代汉语里常有这种用法,“臣”活用为动词,作状语,意为像臣子那样……。

“若复不取我此国者,当给四兵,可自攻伐取他国也,太子所欲,其不相违。”如果你觉得我这个国家太小了,看不上眼,那我就给你提供军队,一起去打天下。在印度的传说中,转轮圣王可以统一天下,不用担心打败仗的问题。只要你释迦牟尼还俗,无论你想要什么东西,想怎么来解决这个事情,都完全按照你的要求来。

这是释迦牟尼在修道过程中又新面临的劝说,那么这一次的劝说很赤裸裸的,直接是攻占天下,不再局限于一个城邦或者一个国家,以一统天下来诱惑他。一般有野心的人,或者名利心还没完全放下,是很容易动心的。只有什么样的人才不动心?完完全全地生起出离心,眼光不再局限于世俗的荣华富贵,只追求生命的实相,才不会为此动心。

“尔时太子闻频毘娑罗王说此语已,深感其意,即答王言:王之种族,本是明月。”释迦牟尼感受到了频毘娑罗王的诚意,也是非常感动的,对他的品格也给予高度评价,以“明月”来形容对方的种族高洁,这就好像我们书院用的这个名字——“清凉”,所以这里用月来形容对方的特点。“性自高凉,不为鄙事”,秉性、品格很好,修养比较高,为人处世有原则,不会做那些卑鄙无耻、见不得光的事情。“所作所为,无不清胜”,言行举止都很有原则,有风度。“今发是言,未足为奇”,这么好的品格,如今说出来推位让国这样慷慨的话语,并不让人意外。我们反过来想一下,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到把王位让出去?需要怎样的胸襟气度?不要说王位,光是一个组织的首领,比如公司总经理、董事长的职位更替,背后不知道经过多少斗争,由此来说这个频毘娑罗王确实拥有很高的人格风范。

“然我观王,中情恳至,倍于前后”,通过频毘娑罗王的话语,感受到他内在的情感十分真挚。

“王今便可于身、命、财、修三坚法”,既然您有这样的品格、胸襟,便可以此修行,舍弃身、命、财三种虚幻无常之物,而得得坚固不坏之法——无极之身、无穷之命、无尽之财,此即觉悟解脱。

“亦不应以不坚之法劝奖余人”,您不应该以此无常易逝之物来劝诱别人,隐含的意思即是说以权势富贵来劝说释迦牟尼还俗,此举欠妥。

“我今既舍转轮王位,亦复何缘应取王国?”我连自己国家的王位都不要了,怎么可能会再考虑在此王舍城当国王?

“王以善心,舍国与我”,频毘娑罗王您心地很善良,胸怀广大,才能够很慷慨的把王位禅让,所以你本身很有道德水准、很仁义,而不是贪恋富贵、贪恋权势的人。“舍国与我,犹尚不取,何缘以兵伐取他国也?”既然您不在意王位、权势、钱财等世俗性的追求,那何又冒出来借我兵马攻打天下的想法?

“我今所以辞别父母剃除须发舍于国者,为断生老病死苦故,非为求于五欲乐也。世间五欲,如大火聚,烧诸众生,不能自出,云何劝我,贪着之耶?”释迦牟尼又一次把这个问题给抛出来了,出家修行要干什么事情?从根本上断除生老病死之苦,而不是为了追求未来的五欲享受。世间的五欲就好像着熊熊燃烧得大火,不停地在煎熬着一切众生,众生都被围困在三界火宅中而不得解脱,为什么您还要劝我流连于这危险的环境中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二人之间的言语往复其实一直也在提醒们们,面对修行路上的种种诱惑,要靠什么来抵挡?最终还是依托于自己的出离心。所以道心坚固是怎么达成的?实质上就是真切的出离心。出离心发的足够强了,道心才会强,后面无论碰到再多的诱惑,都不会退转的。所以我们至少要做到一点,信念上的不退。道心坚固,出离心强,才可以做到这种信不退。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释迦摩尼道心不坚固,出离心不强,先有王师的劝说,主打打感情牌,又点出修行不一定要出家啊,王宫一样给你提供合适的环境供你修行,这样的观点结论极具煽动力,但释迦牟尼不为所动,只因他所追寻的是究竟解脱。后面王舍城频毘娑罗王以整个天下的王权富贵来劝说他,如果出离心不坚固,就会被这些东西引走了,出卖灵魂。所以注意这么一点,出离心一定要足够真切、足够强,只有哪些,外面的诱惑就不能把我们引走了,我们就会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挡。

再一次表明自己的立场与目标后,释迦牟尼便准备继续上路。“时频毗娑罗王见太子去,深大惆怅,合掌流泪,而作是言:初见太子心大踊跃,太子既去,倍生悲苦。汝今为于大解脱故,而欲去者不敢相留,唯愿太子所期速果。”有缘千里来相会,只恨无缘常相聚。太子有重大目标,既然决意要走,那就希望你的愿望能早日实现。注意后面一句“若道成者,愿先见度”,意思很明显,如果你以后成道了,请先来度我。其实吧,我们平时发愿的时候,首先最先想到的往往也就是自己,希望人家成道之后最先来度化我,所以这是很细微又很深重的我执。我们做的太多事情第一个念头考虑的,您考虑是自身的利益。是吧,我们始终都是这个模式。所以他发的这个愿,先来度我。

————————————————————————————

看到这里了,若意犹未尽,不妨顺手留下你的赞(赞即鼓励与分享),移步文章区,那里的系列阐述更微观清晰。

知乎撰写与转载的所有文字,只是祝愿大家,回到自己本来的家,好好的爱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20 12:22 , Processed in 1.0655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