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回复: 0

《道德经》:人生有三知,知足知止知常!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23-3-23 21: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知足、知止、知常是我国特有的人生智慧。《增广贤文》将这个道理总结为两句易于传颂的警句: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01
知足是一种心态

《道德经》有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与健康相比,哪个更实际?生命与财产相比,哪个更贵重?过分在意某些东西,必定要为之付出更多的代价;一味敛财守财,难保不会遭遇意料之外的损失。

所以说,做人要知足惜福,知足就不会贪得,不贪就不会招来屈辱;更要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知止就不会懈怠,不懈怠才能常保平安。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一切罪孽都源于欲望,一切祸端都源于不知足,一切过错都源于贪得。

人活一世,应该把身外之物看轻:名誉、财富、权力、地位都是暂时的。仕途得意混得再好,终归要退居幕后颐养天年;物质财富积攒再多,能享受的不过是一日三餐。哭也一天,笑也一天;苦也一天,乐也一天。唯有学会知足,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
02
知止是一种智慧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心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独特而可贵的价值取向,对于为人处世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知止”,即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一个人若能在“止”的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人生多半不会走偏、留憾。正如清人曾国藩所说:“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米缸,老鼠喜出望外,它一顿猛吃,吃完便睡。就这样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日子一天天过去,老鼠也曾想过跳出米缸,但终究未能摆脱大米的诱惑。直到有一天,老鼠发现米缸见了底,自己想跳也跳不出去了,活活被饿死在米缸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知止”将会带来灭顶之灾。《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云:“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如果欲望得不到节制,最后只会是失去所有想得到的;如果已经拥有了还不知满足,最终也必将会失去原有的一切。知止,凡事留有余地,有所节制、适可而止,一生便不会因不恰当的行为而蒙受羞耻。反之,做人做事如若无节制、不知止,则会多贪求,多贪求则堕落生。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梦》中的这副对联可谓震慑人心,对联写的不仅是书中的一些人,也是古往今来许多世人的常态:明明已经拥有很多,却还是贪心不够,继续为贪念所操控,得寸进尺,得陇望蜀,直到泥足深陷才发现已无路可走,再想回头为时已晚。

唯有以“知止”为始,方能以“有得”为终。





03
知常是一种境界

《道德经》有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水流千里,终究向海;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世间万物都要遵循自然规律,违背规律恣意妄为,会招来祸端。

顺应自然不代表消极无为,而是指行事因时而动、因地制宜,把握好分寸和时机,倘若处在不恰当的时间地点,就不要刻意去追求。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并尊重规矩。

凡事不妄想、不妄做、不妄为,生活就可以稳定运行在既有的轨道上。需知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顺应自然,相信一切都将是最好的安排。

往期热文:

​​《寒窑赋》全文及译文,值得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完整版,值得收藏!


    原创不易,有收获,记得点赞+在看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21 02:00 , Processed in 0.5811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