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4|回复: 1

[中国哲学史]易传部分笔记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9-23 17: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易传》确立了中国哲学的宇宙生成论的思想。

⑴“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太极”即是“道”,是宇宙的本原、开始。由混沌状态的 “太极,生出天地阴阳之气,由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感、阁辟、动静、往来、屈伸,于是生化出四象(春、夏、秋冬,少阳、老阳、少阴、老阴),由四象生成八卦。八卦在这里模拟万物,如天、地、山、泽、风、雷、水、火等物象;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象征万物错综复杂的关系。人们协调、把握其中的主要关系,可以在变化的世界中趋利避害,创建人类文化与制度文明。
⑵“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才有父子以及一系列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规范。这就表明,不仅自然界,而且人类社会,都是一种生命微粒之气生成、发育的关系。《易传》显然继承、弘大了 “气”的宇宙论,即存在的连续性的模式,把自然、社会、人生放在同一个“场”中。
⑶乾阳与坤阴二气是生成宇宙万物万事的本源与动因。
①乾坤、阴阳二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乾阳为主动性的精神与物质的微粒及能量,坤阴为承接性的精神与物质的微粒及能量;阴阳合和,化生万物。乾元的运动变化如云行于天,雨施于地,促成万物生长;万物依坤元凝聚成各各不一的形态而存在、发展;坤阴柔顺,资生、包容、承载万物;地德与天德结合,作用广大无穷;地包容宏大的阳气,发扬光大,使万品物类无不亨通。
②阴阳合德就是阴阳交感:刚柔指阴阳的特性,刚柔有体与阴阳合德是互文见义,指阴阳交感可以产生有形可见的物体。天地不言而百物滋生,万象森然。通过自然现象,人们可以体会到天地的作为好似无言的撰达,天地的造化好似鬼斧神工。
③《易》的交卦之变也就是模拟天地造化的,《易》之理即其中的神妙的智慧。一辟一闭藏,一动一静就是变;往来无穷叫作通。显现出来的是象,有形体的是器。《周易》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效法自然,制裁象、器并加以利用。人们在利用时有出人、改动,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所由来,以为神奇。
④“天地纲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纲缊是天地阴阳二气交相感应又浑然一体的状貌;男女泛指万物的阴阳两性;构精指异性交合。“天地之大德日生。”《易传》的作者把宇宙视为生机无限的宇宙,一切都是生命的流衍,天地精神即 “生生之德”。也就是说,“乾元” 具有刚健创生的功能,“坤元”具有柔顺含容的功能。两者相感相应、相互配合,就是万物生长的根据。

①《易》模拟宇宙无边无涯;从远处讲无穷无尽,从近处讲洁静而端正;在空间上无所不有,广大如天地。乾阳静止时专一,活动时刚健,具有“大生”之德;坤阴静止时收敛,活动时开辟,具有“广生”之德。乾坤的大生广生之德与天地相匹配,其变通的道理与四时相匹配,其阴阳的道理与日月相匹配,其平易简单的道理与人的最高的智慧相匹配。
②由阴阳二气感通交合,自然生成宇宙万象的过程、道路即是“道”。“一阴阳之谓道。⋯…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是“道”,“一阴一阳”才是“道”。“道”就是阴阳之气运动不息、动态统合的过程。这是生命之道。其生育万物的德业无以复加:“富有”指在空间上广大富有,大而无外;“日新”指在时间上悠久无疆,久而无穷。阴阳之道化育万物,不断地新陈代谢,这种状貌就是“生生”,就是“变易”。
③《易传》的自然生化之“道”是没有形质、不露形迹、变化莫测的,也不具有目的性,而由“道”生化出来的东西是实有其形质的器物。所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之“道”具有包容性,综合了天、地、人三大系统。
④《周易》以卦体中的交的变动和卦之间的变动,象征三大系统之间及各系统内部的内在的生命力的作用与变化。古代圣人用《周易》来顺应天地自然、事物本性的原理,由此确立事物内在的矛盾性:阴阳的相对相关是宇宙变化的自然法则;柔刚的相对相关是地上万物变化的根本原理;仁义的相对相关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兼天地人三材再加重复,所以是六交成为一卦。既然统合了天地人三大系统,所以,《易传》之“道”是普遍、客观的。
⑸儒家的这个普遍、客观的“天地之道”的确有它的形而上的性格。《易》道至大至广,百物不废,无固定方位形体,神妙莫测。
①世界上只有永恒变易是不可改变的客观法则(“不易”)
②宇宙、社会、人生的普遍之 “道”是生生不己的发展变化,创造趋新,变动不居,“感而遂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易”)
③这个法则并不复杂(“简易”)。“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即是说,天地的道是以正示人的。天下人的行动,端正在一个道上。
④创造发展、趋时更新、生生变易,是《周易》的根本精神,也是《周易》的生命哲学。其道是变动不居之道,其卦交的象征性是多样的,不可拘泥于某一种象征意义;其爻周流于六位之间,或升降,或错综,在上下位置上没有定准;卦交变动象征宇宙万物及其内部力量的阴阳消长、刚柔相推、流动转换,没有定规;世间没有不变的教条,只有发现、适合、因应、把握事物的变化之道。《周易》就是把天地自然、社会人事之中的这种生生不息、动态整合的原理提炼、概括出来,又运用于天、地、人三大系统之中的。

《易传》哲学继承儒家的“修人道以证天道”与“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把天道与人道统一了起来。


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天地阴阳之气使万物得以生、成、长、养;人承接天地之气,继承“道”而参与、赞助天地万物,那就是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正是人的本性。《易》道即天地之道帮助、促进、贞定万物各自的本性,保存万物的存在。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在人性论上,这就蕴含有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同时又强调人的后天努力,效法天道、扩充其性的双重含义。
②“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天道的变化,使万物各得其本性与命运的正常状态。保持住冲和之气(四时之气的谐调),有利于人们走上正路。这里强调天地之气通泰的场域,以确立、保护人性的庄严与人道的正途。

①三材之道是怎么来的呢?是顺着天道下贯而来的,是顺天、地、人的性命之理而来的。就人之道而言,是义理、是仁义。道是过程,理是其中的道理。人之本性也就是人所以为人之理,按《易传》的讲法,这是乾道下贯的结果。这是从宇宙论的进路来讲人性的。
②“性”“命”两个字可以连用,就是天赋予人的性、理;顺着这 “性命”之理,是道之所以行。“性”“命” 两个字也可以分开来说:“性”就是“理”,“命”则兼有“气”。《易传》的人性论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云云有相通之处,也有区别。它既包含有天赋人性说,即“天命之性”是善的,具有一种超越意义、价值意义;又不排斥材质主义的“气命之性”,即人的材质也在天地之气的流行中形成,气可以鼓动,气有力量。
③人性源自天地之性,人道赞助天地之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效法天地,具有刚健自强、积极人世的精神,又有承受、宽容、协调、合作的能力,用深厚的德泽来化育人物。
④与天地的大生、广生之德相匹配,《易传》强调人在人事活动中崇德广业、进德修业。“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推尊人的智慧、德性,发展社会人事的各项事业;讲求忠信,提高品德;修饰言辞,确立在诚实上,以诚信来处理事务。精通往来相推、屈伸相感等自然之理,致用于人事,以屈求伸,以蛰求存,达到神妙的境地。用自然之物、事物之理来安顿自己,提高才德。除此之外,没有更重要的了。研究、体悟事物变化之道的神妙,理解其深刻的理据,是最高的智慧。
⑶《易传》肯定、促进人间的事业:
①强调“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即顺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契机,适时加以裁断,或修订、改变定制,使之合宜,加以会通,将这些政策与成果用在老百姓身上,这就是事业。
②《易传》强调“开物成务”“成天下之务”,即开创事业,成就天下的事务。作者主张用 《易经》“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即启其智,明其德,决其疑,成其业,制其法,利其民。这都充分表达了儒家中人努力提高智慧、品德,积极有为地开创有利于老百姓的事业的思想。这是开拓式的修养论,是德业双修的理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5-3-26 14: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道论

GMT+8, 2025-4-9 02:06 , Processed in 0.31310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